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开绩效管理的潘多拉魔盒

□ 穆胜

 

    再也没有如绩效管理一样让人看不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一边是深信不疑的专家和HR们,另一边却鲜有成功案例。老板说中国企业的文化就是搞不了绩效管理;HR们却说中国企业文化里的老板就搞不了绩效管理。但是,恰恰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一往无前地走入了误区,并最终导致绩效管理项目无果而终。

    盲目迷信指标体系

    第一类误区来自老板和HR们心中默认的一个逻辑:目标考核不如指标考核好,无体系的指标考核不如有体系的指标考核好。想来有道理,目标的考核尽管可以设置“标志事件”,但显然不如指标的考核更明确(究竟做没有)和更有区分度(做到什么程度了)。另外,指标的体系(如平衡记分卡)基于企业创造价值的价值链,在每一个环节上提取KPI,确保了平衡,意在使得这一链条背后的机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显然比散乱的KPI更好。

    所以,每当企业启动绩效管理项目,总是希望搭建一个尽可能丰富的指标库,并在考核对象的考核计划中尽可能多地纳入指标,使其成为一个“体系”。这些雄心勃勃的行动到后来才被发现是给自己“挖坑”。企业在“内功”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做指标体系,各环节之间的指标不一定具有逻辑联系并指向战略目标,甚至指标对于各环节也不一定具有指示作用。除了增加管理成本,还将把员工带向歧途!早知如此,何不采用简单的目标管理,至少在管控上不会走偏!

    盲目推高目标值

    假设HR们选择了合适的指标,他们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为这些指标设置目标值。可以想象,在国内企业没有数据分析习惯的传统下,这个环节会是多么荒谬。考核者信奉“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的金科玉律,于是,大多利用自身地位赋予的超强谈判能力来盲目推高目标值。以为是占了便宜,其实是吃了大亏。

    知名企业也难保不犯这个错误。万科就曾经启动“股权激励计划”,该计划对高管下达的目标是,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这一目标被业界质疑过于苛刻,甚至有内部人士传言激励根本不可能实现。面对明知会不及格的考卷,谁会傻到吃力不讨好地答题?

    真正科学地设置目标值,一定是让被考核者“跳起来,摸得着”。所以,必须考虑被考核者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目标值的设定一定有一个最合理的范围,这需要专业人士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方法(如趋势外推、战略逆推、标杆比对等)来进行尽可能精确的估算。

    缺乏数据收集处理系统

    假设HR们选择了合适的指标,也确定了合适的目标值,他们面临的第三个难题则是缺乏数据来支持考核。没有一个在工作流中自动生成数据记录并进行分析计算的系统(如ERP),HR们只能在制度中设置额外的管理措施来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如此一来,必然增加考核者个人的成本,带来考核者不同形式的抵制。

    另一些考核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于是,干脆将指标的评价方式改为“考核者主观评价”。话说得简单,“下级的业绩好不好,上级最有发言权”。但是,上级不是圣人,既不可能无所不知,也不可能毫不偏私。

    因此,老板和HR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启动绩效管理的逻辑了。事实上,绩效管理也的确有这样的魅力,它无可辩驳的逻辑犹如漂亮的“潘多拉的盒子”,让人忍不住打开。但是,当你贸然打开它去寻找希望,却会释放出人性的魑魅魍魉。因此,到底打不打开,还要领导层慎重考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