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花生调和油陷阱


 

    本报讯 每年销售额达到40亿~50亿元的调和油领域,常年存在着以次充好、勾兑混乱的乱象,由于缺少国家标准和检测手段,这一“潜规则”一直存在。因披露“地沟油”而广受关注的全国粮标委油脂组组长何东平即将再次“出手”,推进出台调和油检测标准,继而推进调和油标准的制订。

    市场乱象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条法规对调和油市场进行规范,而当下,国内调和油市场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40%。对于多数品牌而言,调和油是其盈利最好的一块市场份额。

    “卫生部(现为卫计委)一直想出台调和油标准,但是苦于没有检测方法。”何东平透露,“我所做的检测方法将直接推动调和油标准的出台。”

    其实,调和油的相关标准将触动品牌商巨大的利益。“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调和油的利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大豆油。”一位央企人士透露。

    该人士表示,“目前,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相同容量的以大豆油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的利润能达到6%。据了解,调和油之所以能够获取翻倍利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油脂中每种油脂的含量并不公开,冠名调和油即可提高售价。

    根据新国标要求生产食用油企业产品标签上应“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因此在五谷中,排名最靠前、含量也最高的是大豆油,而大豆油是所有产品中价格最低的一种油脂。

    业内人士透露,调和油与纯大豆油的差距极其细微和隐蔽,“可以断言,市场上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过10%。但是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价格却可以提高。”因为缺少国家调和油标准,这些企业将含量较少的油品进行冠名,其实并不触犯相关规定。

    技术缺口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就着手制定相关的标准,还邀请了益海嘉里等比较大的企业参与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便是调和油比例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得以冠名。

    “当时,有人提出了比如花生油达到30%,才能叫花生油,也有人提出需要达到33%的比例,才能冠名花生调和油,甚至有人提出,调和油中,比例最高的油品,才能被叫做某某调和油。”参与讨论的人士透露。

    “如果消费者知道,他们买到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不足10%,他们还会购买吗?”上述人士表示,“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当时企业给出的说辞是,国内没有攻克油脂含量的检测方法,缺少含量检测技术。”

    “目前的检测方法还要在年底进行最终论证。”何东平表示,目前该技术的准确度已经达到5%。

    而检测方法论证成功后,何东平所在的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将会推出“调和油检测标准”,之后卫计委等相关部门一直策划的调和油标准制定便可进入启动倒计时。

(索寒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