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笔者路过甘肃甘谷县磐安镇,恰逢赶集,在路边一家超市购物时发现,琳琅满目的货物丝毫不比县城逊色,透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超市上方悬挂的供销合作社的牌子让人感到意外,曾经举步维艰的供销合作社又火爆起来了。
通过深入了解后笔者得知,甘谷县供销合作社改制后,以市场为导向,盘活资产,依托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充满朝气的“活路子”。
以市场为导向
经历了计划经济的繁荣,供销合作社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逐渐“没落”。甘谷也不例外,2002年前后,甘谷县社的员工基本脱离岗位,三十铺分销店里只留下3个人。
2002年,甘谷县社改制后,保留了固定资产。如何让供销合作社“旺起来”成为大家思考的焦点,因为供销合作社仅仅提供一些日需品的运营模式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磐安镇三十里铺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2000年时,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三十铺供销合作社分销店几乎倒闭,农民对供销合作社完全失去信心。2007年,磐安供销合作社三十铺综合服务社成立,和以往的供销合作社不同,综合服务社以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为起点,引入流通经纪人协会,成立资金互助社,为入股社员提供小额资金服务。在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下,该村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元。
郭胜明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家里有6口人,加入合作社之前靠路边的小生意养家糊口。加入合作社之后,他把自家2亩地全部种植韭菜,当年增收2万元。在供销合作社的帮助下,他又办起了辣椒加工坊。他说,供销合作社以往简单的经营吸引不了农户,而通过让农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赚钱的方式运营,大家都愿意加入。
可以看到,这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分销店的发展逻辑是以生活服务取信于民,以专业合作社服务于民,又将综合服务与专业服务结合起来,用专业支撑农民创收发展的杠杆。
而笔者先前看到的超市,则属于磐安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另一个思路,建立市场,盘活资产。2003年,磐安供销合作社负资产200万元。甘谷县社主任张文新带人拆除旧供销合作社的库房,修建起市场。有人说,镇子的市场,没必要建太大。张文新却认为,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对商品的需求也将逐渐提高。
“不进县城,就能逛超市。”这是当时供销合作社提出的口号,镇子上最大的商贸一体化市场建成后短短几年,磐安供销合作社资产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2012年,甘谷县社牵头领办的专业合作社50个,入社社员6320人,带动农户15100多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个,注册商标13个,甘谷县辣椒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个,特色商品基地7个,面积达3万亩,年推销农产品4.6亿元,帮助农民增收1.3亿元。
以项目建设为引擎
“紧抓市场脉搏,供销合作社‘活’过来了,依托大项目,供销合作社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突破。”甘谷县委副书记李尚平如是说。
2012年,甘谷县社牵头引进中国供销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518亩,规划建筑面积113.7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3亿元,主要包括综合商贸区、汽贸汽配区、仓储货运区、农产品物流区、综合服务区五大板块和客运、会展、管理、信息服务、物流配送、农产品检疫检测六大中心。该项目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入住商户3600余家,年实现物流产值9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多个。
在初具规模的浙江商贸城内笔者看到,漂亮的商贸城内手扶电梯连接每一个角落,内装修正在进行。工人说,这将是甘谷县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齐全的卖场。
作为甘肃省“3341”项目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甘谷县社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运作方式得到一致认可。据介绍,下一阶段,甘谷县社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浙江商贸城二期工程,力争完成4万平方米精品馆和3万平方米星级酒店建设,于2014年底竣工运营。开工新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区、甘谷客运中心、陇东南汽配城和陇东南汽贸城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1-2家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力争将园区建设成为服务陇东南、辐射大西北的现代化区域物流中心。
从服务“三农”到争取项目建设,甘谷县社完成了扭亏为盈的“转身”。2012年底,甘谷全县供销合作社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35亿元,甘谷县供销合作社系统资产总额9921万元,商品销售总额5.21亿元,实现净利润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