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钟山供销在腾飞
——南京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巡礼
□ 本报记者 吴震 王丹

 

编者按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供销合作社以打造现代化供销合作社为全新目标,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创造、创新、创大业的激情和豪情,以敢想、敢干、敢领先的信念和信心,经过不到3年时间的努力,就从“欠银行近两亿元债务、社有资产只剩下原来的1/9、资产多被银行冻结”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同级城市的“排头兵”。他们的改革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改革目标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相关论述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久前,本报特派记者对南京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进行了深入采访,结合他们的改革发展成果和经验,撰写了六篇系列述评,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希望南京市社系统的改革发展经验能对读者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敬请关注。

  

  巍巍钟山,浩浩长江,见证着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十代王朝所在地的风雨枯荣、急剧变迁。

    历史走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成立于1949年7月的南京市供销合作社,经历了60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让这座古老都城再一次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者。

    2010年之前,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业绩辉煌的南京市供销合作社,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得风雨飘摇、举步维艰:社有资产只剩下原来的九分之一,且欠银行近两亿元债务;资产多被银行冻结,无法进行开发利用。恰如陷入泥淖的破旧战车之中。沉沦,岌岌可危;再生,力在何处、路在何方?

    钟山终究是披阅巨变、见证沧桑的地方。不过短短三年时间,南京市社就摆脱困境、奋然起飞——

    在2012年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综合业绩考评中,他们获得第一名,并获得唯一特等奖!

    南京市社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总额304.72亿元,同比增长59.5%。不过,他们并没满足,因为他们的年度目标是实现销售及利润均增长30%!

    抽象数字的背后,印证着他们创造、创新、创大业的信念和信心;

    落英缤纷的来路,实证着他们敢想、敢干、敢领先的激情和豪情……

    序曲:崛起于困顿之中

    回顾本世纪前十年及供销合作社的风雨变迁,南京市社人感慨万端:既有网点众多、家兴业旺的美好回顾,更有阵地失守、艰难度日的惨痛记忆——

    1949年4月23日,钟山苍黄,南京解放。南京市合作总社筹备处随之成立。合作社商业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市民生活。时至1952年,南京市有消费社11个、供销合作社6个、生产合作社11个,合作社商业成为城乡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供销合作社一样,南京市社也经历了与国有商业“三合三分”的历史波折。在深化改革开放大潮中,南京市供销合作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市社在城区办市场、郊县开商场,批发上品牌,零售讲服务,推动着本地区的经济繁荣。

    时间的罗盘指向了新世纪,“地震”般的冲击不期而至:南京市大力推行“三联动”改革。所谓“三联动”改革,是指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资产、人员、债务一揽子解决。其中,国有资产要退出到30%左右。2003年,南京市成立了“改革办”,负责商贸流通等系统国有企业的改革。2000年至2004年,南京市社按市政府“三联动”改革的统一要求,对所属企业进行了改制。这项改革被称为“靓女先嫁”,即业务经营与资产情况好的和比较好的企业,率先改制;而相应情况不好的企业则留在原系统等待处理。

    人们特别注意到:按照市政府相关规定,原系统对那些经过改制后只有30%股份的企业,几乎彻底失去了经营支配权!

    改革“地震”对南京市社冲击的直接后果是:市社原先拥有8家公司,即棉麻公司、物资回收公司、农资公司、土产公司、农贸中心和果品集团、日杂总公司、工业公司,经“靓女先嫁”改制后,只剩下果品集团、日杂总公司、工业公司3个“非靓女”在留守;原有近90万平方米的房产和经营场地,只剩下不足9万平方米,九分之一!

    那么,三家因经营困难“嫁不出去”公司怎么办呢?南京市体改办为此专门下发文件(宁改办[2005]29号)明确指出:“市供销合作总社要按照‘商品经营歇业、强化资产管理、人员实行托管、逐步关闭歇业’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并强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商品经营逐步歇业”。

    至此,南京市供销合作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按照常理,今人不应该苛求前人,也不应该以经过艰苦探索寻找到的正确发展道路为依据,去责难和惩处那些走过弯路的探索者以及探索失败者、失败的决策者。但是,在当时能以胆识固守常识而独辟蹊径者,会让后来的人们久久地钦佩敬仰。南京江宁区供销合作社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奋力拼争,没有卖掉或解散一个基层社!全南京市仅此一家,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也为数不多。

    这需要常识,更需要胆识。像严冬中的红梅一样,江宁区供销合作社的坚韧和坚守迎来了供销合作社的春天!

    2009年11月、2010年4月,国务院、江苏省政府先后颁发了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文件,明确了迅速壮大社有经济、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的改革发展要求。国务院文件特别强调:“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2010年8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召开副省级城市供销合作社并专门下发文件,提出中心城市供销合作社加快实施战略调整,全面融入城市经济。2011年8月,南京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城市供销合作社要加快实现战略转型,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从单一购销业务向多元经营、从商品经营向实业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转变的要求。

    的确,像一位伟人所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那样,供销合作社人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激情、勇气和毅力,在历史遗留的舞台上,谱写着本就属于自己的迟到的春天故事!

    2010年8月,以邵强为“班长”的新一届南京市社领导班子成立了。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市社系统资金、技术、人才、经营场地全面匮乏,本级经济缺少抓手,为农服务缺少手段,整体发展陷于停滞。这是供销合作事业的“低谷”,也是再度崛起的起点。

    毕竟大气候变了!

    邵强和他的“一班人”牢固树立奋发有为的思想,以打造现代化供销合作社为全新目标,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经过不到三年时间的努力,本级经济发展平台完成了整体布局,全市系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2012年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和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综合业绩考评中,南京市社以每年上升两个位次的速度攀升。市社下属的高淳区社和江宁区社在省内20强县级社评比中也提升了位次,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同级城市综合业绩考评中,南京市社一举夺得“金牌”!

    鲜花芬芳,春色满园,固有春风的温暖和拂煦,更有园丁的智慧和耕耘……

    创新思维/勾勒事业新蓝图

    人们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思路在哪里?

    邵强和他的“一班人”认为,国务院、江苏省颁发相关文件,是供销合作社几十年风雨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全国关心供销合作事业人们智慧和期待的凝聚和升华。基于历史经验和新时期现实需求基础上,应当重新认识供销合作社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基础,他们把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定位为“把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摆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来谋划,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来推动,努力成为党委政府的抓手”。

    他们根据国务院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确定的 “三个力量”总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现代化供销合作社“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一个原则:在为民服务中发展本级经济,在发展本级经济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突出两个创新: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三个平台:金融平台、科技平台、合作平台。做好四个结合: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工作相结合,与经济口的招商引资相配合,与农口的服务“三农”工作相联合,与商贸口的市场流通工作相融合。实现五个突破:以项目为抓手,在大力发展本级经济上取得新突破;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在推动系统联合与合作上取得新突破;以集聚各种要素为支撑,坚持人才引领,在打造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以基层社建设为重点,强基固本,在基层社改造重组、激发活力上取得新突破;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先导,加强品牌建设,在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上取新突破。

    在全新思路指导下,他们描绘出“十二五”末的发展蓝图:实现全系统商品销售总额800亿元,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两番;实现利润3亿元,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三番;实现“三个全覆盖”:全市村级连锁经营网络全覆盖、为农服务社行政村全覆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培训全覆盖。

    思路染蓝图,蓝图昭雄心。在思路与雄心之间是他们主动出击的创业激情、创新思维的工作路径、创造全新业绩的进取意志和毅力……

    转型再造/构建多元新格局

    邵强和他的“一班人”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作为省会城市供销合作社的转型发展新战略,即:以全面融入城市经济为导向,以建设发展平台为重点,以龙头项目为带动,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的产业调整,加快中心城市供销合作社的战略转型。

    战略的胜利决定战术的胜利。发展战略明确了,上下左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在整合资源、内引外联、筑巢引凤、借船出海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策略和动作的引导下,在局外人看来像变幻的魔术一样,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构筑起转型发展的“七大平台”,即:以江苏加德绿色能源公司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以江苏宁台农贸合作产业园为主体的新兴农贸合作平台、以江苏宁供农业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为主体的现代农副产品营销平台、以南京供销投资管理公司为主体的投融资平台、以南京供销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的资产经营开发平台、以南京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以南京供销日杂公司为主体的传统项目经营平台。

    平台就是舞台。南京市社就在这“七大平台”上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传统商品经营被赋予全新含义;科技开发、城乡金融等全新剧目异彩纷呈;现代物流、高端物业管理被演绎得出神入化;那些在全系统听起来颇为新鲜的软件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农业产业园等在供销合作社新旧平台上优雅亮相……一个涵盖多种经营领域、集合多种产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吻合政府产业发展定位、适合现代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勾勒出南京市社的经济规模和轮廓,描绘着经济质量与整体效益交相辉映的华美色彩……

    如鼓琴瑟/奏响协调发展曲

    邵强和市社“一班人”把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样运用到对区县社改革发展工作的指导上。

    他们创新思路,决心让典型当作“尖兵”,杀出一条路来,用典型示范带领一般,以规范为农服务工作的发展。为此,他们重点抓好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建成一个带动一片。

    2012年起,南京市社在全系统内开展了为农服务“四·十示范工程”典型培育活动,即在四个方面共培育出40个典型,以典型推动为农服务的整体工作。这些典型是:“为农服务社十大标兵”、“专业合作社十大典型”、“基层供销社十强社”、“涉农十大骨干企业”。他们规定:所有示范点供销社必须入股30%以上。有了这个规定,为农服务工作更实了,与农民的联系更紧密了,服务层次更高了。

    2013年初,他们制定了《加快推进各区供销社科学发展的分类指导意见》,按地缘相邻、特色相近、水平相当的原则,将7个区供销合作社划分为南部、东南、江北三个片区,分别提出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南部片区的高淳区社已成为区政府的发展平台,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连续4年名列全省区县社前十强,2012年排名第二。对此,他们要求高淳区社要继续承担好政府发展平台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培育一个上市公司,每个中心镇基层社均建成1万平米以上的综合商贸服务载体,至2015年进入全国十强县级社行列;

    江宁区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健全,资产保全完整,发展空间广阔,2012年在省内二十强评比中排名第五。对此,他们要求江宁区社积极融入政府整体发展布局,紧紧抓住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契机,在“十二五”期间,加强资产的开发利用,通过建设开发区、科学园中的三座供销大厦,积极融入园区高科技产业之中,建成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在省内二十强评比中站稳前三位。

    溧水区供销合作社自2012年与区商务局合署办公后,充分整合资源,发挥“供销”与“商务”的不同优势,整体发展实现了大踏步前进,在省内评比中一年上升了20位。对此,他们要求溧水区社继续深化与商务系统的联合合作,抓住撤县设区的有利契机,集中力量,盘活资产,构建新的发展平台,积极参与城市改造、民生工程等建设,到2015年进入省内十强县级社的行列。

    他们要求雨花、栖霞两个区社,结合区委、区政府发展定位,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转型发展;要求江北片区的六合、浦口两个区社,进一步发挥农业优势,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整体发展步伐。

    他们加强对各区县社的分类指导,形成全市供销合作系统上下互动、南北呼应、各显特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懈创新/“发展”“服务”双轮驱动

    邵强和他的“一班人”认为,供销合作社有两大中心任务:发展壮大本级经济、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他们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在为民服务中发展本级经济;必须在发展本级经济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通过将“发展”与“服务”两大任务一体化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发展”与“服务”的相互促进、相互完善。

    他们把“发展”与“服务”和谐地统一到各个发展平台之中。他们对“发展”与“服务”二者关系认识之深刻、思想之明确、行动之坚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市社重点建设的以江苏宁供农业产业集团为主体的农副产品营销平台,以产销对接为手段,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市民,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造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其产、供、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模式,已成为市政府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抓手。企业在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践了“服务农民钱袋子、服务市民餐桌子、服务政府菜篮子”的发展理念。

    在宁台农贸合作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他们始终贯彻“园区带村”的发展思路,注重将自身发展与周边农村相互融合。他们通过发挥宁台农贸合作优势,引入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成融农业新品种生产、新技术推广以及农业科研、农业金融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平台,示范、带动园区周边的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已先后牵头组织4批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产品经纪人赴台湾培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园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大学生村官实践基地,通过将园区建设与大学生村官实践锻炼深度融合,既为园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又使得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种村官培训模式受到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积极关注。

    他们通过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打造的加德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其高科技产业优势,研制的农业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农村政务管理电子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农民服务信息化,受到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他们组建的用于管理改制剩下“九分之一”资产的市供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思路“刷新”带来行动的“奇崛”:公司与高淳区东坝镇沛桥村共同建设的沛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既为供销社的老企业转型发展探索了道路,又大大扶持了村级能力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沛桥村负责人感慨道:“没有供销合作社,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沛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现在成为供销合作社融发展与服务为一体的典型示范点。

    目前,他们正大力整合系统资源,在市辖六个区内,按“五位一体”(农产品产销对接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市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营运公司、家庭农场)的要求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基地,把“发展”与“服务”深度融入经营平台上和经营服务过程之中……

    在“发展”与“服务”的事业中,他们十分注重干部队伍建设。邵强和他的“一班人”懂得:人才是第一资源,队伍是兴社之本。他们坚持将“眼界宽、胸襟宽、知识面宽、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三宽一强”原则,作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标准;按照“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处事能坚韧”的要求,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岗位。他们组织的“发展与服务模式创新”研讨班,围绕发展的“观念、方法、效率、质量、水平”五个方面,每年着重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人们说,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有创造性搭建的极富潜力的发展平台,有善于统筹谋划统驭全局的领导核心和班子,还有这样一支对事业发展对打开局面足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干部队伍——钟山、长江可以见证,这里的供销合作事业正在和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还必将发生更令人惊喜、更全面深刻的变化,因为他们找到并拥有了让动力与活力竞相迸发的源泉……

    (本版图片由本报驻江苏记者站和南京市供销合作社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