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老猫窝村变迁记
——山东费县农村商业银行推广安居乐业工程纪实
□ 王 琳 魏 鑫

 

    车子驶到老猫窝村头,一条硬化的水泥路纵贯村落南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排整齐划一的小瓦房,青色墙体连地而起,衬托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青砖红瓦映着初升的红日,就像这个新兴的小村落一样,生机盎然。

    猫窝自然村共有58户,210人,其中42户是山东费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户,2007年在大田庄支行贷款180万元,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山上搬到山下,让村民终结了“手提肩扛物品回家”的不便利时代。

    坎坷变通途

    致富路修进小村庄

    “要想富,先修路”。谈到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支书陈吉贵感慨万千,“过去那些年,都是山路土路,进村出村特别不方便,要是孩子生病,也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上学读书也成了难题,再赶上个刮风下雨天,泥泞崎岖的山路就别提多难走了。更重要的是,村里家家种植的桃子、板栗出不去,全靠人力挑担走上个四五里,才能装上车,村民种植积极性也不高,丰收时节,果子也都烂在了园里”,陈书记挺了挺身,眉头紧皱着。

    说着说着,他紧皱的眉头逐渐松开了,眼里也恢复了乐呵呵的笑意,“自从咱村集体搬迁到山下,政府和农商银行贷款帮咱们盖了屋、修了路,既方便了咱老百姓出行,也为咱村的果园种植打开了销路,现在是‘家家有果园、户户种果树’,商贩直接进村收购,省去了人力物力,村里年轻人在淡季也可以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陈书记越说越来了兴致,“要不是咱政府政策好,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今天红火的小日子真是不敢想,农商银行是咱老百姓最贴心的银行,村里建房修路全靠农商行的政策贷款,如今新房住上了、大路通开了、贷款基本还清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安居乐其业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该村的种植大户陈开忠承包了果园,苹果、山楂、桃子都有上千株,板栗也有2000多棵,前两年买了辆轻卡,来回跑运输,能第一时间把村里的鲜桃、板栗、山楂都运出村去,甚至远销到江苏、浙江一带,收益特别好,而且过去从大田庄支行贷款5万元早已还清,现在还成了乡里的存款大户。

    陈开忠是村里发家致富的“贷”头人,一是贷款建房,贷款包山种树,二是带头种植,带头搞果蔬运输,先试先行也着实让陈开忠一家尝到了惠农政策的甜头,也感受到了农商行对农村农户农业发展强大的助推力。

    自从老猫窝村村民整体搬迁、交通改善以来,村民年收入由搬迁前的3000多元,增长了三倍多,还有几家已经开上了私家车,如今村民们家底殷实了、腰包鼓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种植养殖的干劲更足了,老猫窝村正展现着自己的生机和活力,一片欣欣向荣。

    旧貌换新颜

    百姓安享新农村

    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春风吹进了老猫窝村,大田庄乡镇政府积极响应惠农政策号召,带领老猫窝村民集体搬迁,落户山脚,建房修路,共同致富。

    短短几年间,老猫窝经历了从草房、石头房到大瓦房、四合院的变迁;经历了从手摘、肩挑到集体采摘、汽车运输的变迁;经历了从穷乡僻壤、两手空空到乐享脱贫致富、幸福生活的变迁;经历了从疲于劳作、苦于生计,到意气风发、乐此不疲的变迁。

    老猫窝村的变迁是大美田庄打造“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生态优良、清新整洁”新农村的一个动人故事,也正是这180万元的贷款,让该村的百姓真正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