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当明治遇到了乐天】
2005年有一个名为明治巧克力的巧克力品牌进入上海市场,其中有一种平板巧克力价格合理、入口滑润、甜度适中,很受一些白领的喜爱,逐渐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进入2008年后,与明治巧克力价格、口味类似的韩国乐天巧克力进入上海市场。乐天巧克力采取了排他性市场策略,在卖场中全面挤压了明治巧克力的货架空间,最终我们在卖场的货架上再也找不到明治平板巧克力了。很多已经习惯了这款口味的白领感到很失望,她们在短时间转向乐天巧克力是不可能的,有些人放弃了巧克力商品的消费,实际上这种情况对于卖场的损害是长远的。
一个独享货架的商品品种对于商店并不是好事,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这些“权倾天下”的商品会使商店遭受巨大的损失。
当今社会商品品种极其丰富,而经营状况好的门店、货架是紧缺资源,零售终端变得很强势。可以这样说,想进门店的商品多如牛毛(上百万个品种),摆上货架者稀如麟角(走到哪里都是那些“老面孔”),已经上了货架的商品之间会展开一场“你死我活”货架上的决斗,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不断有商品“噼里啪啦”地从货架上掉下来,也不断有商品“吭哧吭哧”地爬上去,永不休止。
失败的商品会成为货架的匆匆过客,很快被扫地出门,但是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同华山论剑的结局一般,过于惨烈的争斗使得货架上只剩下一家供应商的商品,商品在货架上已经没有了竞争对手。
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供应商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供应商会欣喜若狂:他们会忙不迭地跑去告诉商店这是件好事情,他们的利益与商店的利益是一致的,一个强大的品牌会让商店、供应商“双赢”。
当货架上同类商品只有一个强大的品种(或品牌)时,这时要注意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权倾一时的重臣都不是好事,同样,一个销售比重过大的商品对于商店也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不是出现了特别的情况,货架上必须保持具有竞争关系的商品同时出现,俗话说:“老虎吃肉、兔子吃菜”,商品应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类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国内零售行业自2000年开始引入品类管理的概念以来,品类管理成了一段时间内最时髦的管理用语,大家对于沃尔玛与宝洁的合作故事赞不绝口,品类管理的大师在国内到处讲课,也有人亲自在门店里推行品类管理。
多年过去了,企业品类管理的实际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当然也有一些零售企业在引入品类管理的初期获得了成效,比如重点品类的销售业绩上升、库存周转加快、货架利用率提高,但是往往过不了两个季度,整个品类的销售业绩开始下滑,库存增加、货架利用率越来越低,商店品类管理员的工作日趋困难,门店卖场人员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很多品类管理实践最终都会由于门店的种种反对而被迫中止。
比如有一家零售企业为了响应“品类管理”新概念,积极配合一个大供应商巧克力商品的“品类管理”,实行了全面的倾斜,在货架、促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支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零售商却发现,尽管该供应商的巧克力商品销售业绩大面积提升,但是整个巧克力商品的销售业绩却出现了下滑,并且该供应商的销售业绩在整个品类中销售比重不断上升。这种销售品种过于集中的情况,对于任何零售商都不是好事,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中止与供应商的“品类管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