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其制法独特,不炒不揉;外形优美,银装素裹。聚历代制茶至简至真之智,承淡雅清逸之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兴起的新型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白茶蕴藏的独特保健功效相契合,使白茶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同时,在中国茶叶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形势下,国内外金融资本大量涌入业内,轮番运作各大茶类板块,作为优质小盘的白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机遇;此外,白茶可以陈放的存储特点也受黑茶收藏炒作的影响而放大,收藏白茶成为很多藏家与投资者的新关注点。综合多种相关因素,白茶迎来了全产业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更好研判全国白茶的流通与消费走向,指导未来白茶的生产与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对国内白茶主要产区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形成《2013年全国白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如下:
白茶产业现状
1.生产形势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2012年,我国干毛茶总产量178.98万吨,同比增加16.66万吨,增10.3%。其中白茶1.02万吨,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0.57%,居六大茶类中的第五位。(见饼状图)
我国的白茶生产相对集中。作为发源地的福建省是目前国内白茶生产的最主要产区,福建省内又以福鼎、政和两地为主,区域集中度较高。2012年,福鼎市白茶产量5800吨,占我国白茶总产量的56.6%,同比增长700吨,涨幅13.7%,产值9.03亿元;政和县白茶4100吨,产值5.74亿元,两地白茶产量之和占我国白茶总产量的97%。其余3%的量产,则出自福建省建阳、寿宁两县,及江西、四川、贵州、湖北等省的小部分茶区。(见表格)
2.消费市场
白茶认知度的提升带动其市场渗透率逐步攀升,消费区域持续向北扩张,销售渠道不断丰富,市场需求旺盛,具备良好发展潜力。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白茶产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顺应北方市场运输储藏的需要,部分白茶产品形态由原来的散茶转为向紧压茶发展,因其外形美观易于收藏引领了白茶消费新时尚。“老白茶”的热销带动陈年白茶产品的开发,部分新茶也转为步入先陈储再包装的新型销售途径。
3.品牌建设
近年来,白茶产地成功举办多场茶事活动,白茶专场推介会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开展,白茶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到各地尤其是茶叶消费区域的茶叶博览会中。这些以区域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系列白茶推广行为将白茶的市场认知度推到了新的高度。白茶市场推广的核心由单纯的认知介绍发展为品质功效的解读。伴随着卓有成效的推广行为,白茶日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各白茶生产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业品牌化建设程度大幅提升。
4.科研支撑
以白茶工艺精进与创新为核心专项科研推动白茶加工水平不断精进,带动产品品质提升、形态多样,激发市场活力;对白茶陈化机理与功效成分的解读,为白茶的宣传活动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支撑,帮助白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可靠的市场形象,增强市场消费信心,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针对新型产品的标准研制工作及时跟进,为不断优化生产行为,促进产业革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发展趋势
1.生产与消费保持增长趋势,逐步向周边省份及国外渗透
根据中茶协与相关产区政府对2013年全年白茶生产进行的总结研判,估计2013年福鼎市白茶产量应为6300吨,同比增长8.6%,产值估计达到10亿元,同比上涨11.1%;政和县白茶产量应达到4300吨,同比增长4.9%,产值将达到6.45亿元11.2%。由于福鼎、政和两地贡献了我国白茶九成以上的产量,因此可据此判断:2014年,我国的白茶生产仍将维持稳定发展的趋势,主体格局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单价应略有提升;更多的从业者转入白茶生产、经营、流转领域,传统白茶生产厂家数量将大量增多,更多金融资本融入白茶产业,白茶上市企业进入预备期。此外,在空间上,白茶的生产在稳固发展的基础上将逐渐向福建省外渗透,周边多个产茶省加大了白茶生产力度,意图借此丰富自身产品组成。同时,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同度提升也陆续带动斯里兰卡、越南、印度等产茶国尝试白茶生产。
以区域品牌建设为基础的系列营销推广为白茶市场的持续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良好的销售形势提升了白茶生产热情,产地的茶青逐步向白茶生产转移,一方面原料的紧俏带动茶青价格上扬,提高了白茶生产成本,推动茶价上涨;另一方面,生产单位加大了夏秋茶的开发利用,茶园产能得到有效开发,效益提升。
2.稳定和提升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对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各茶叶生产单位将产品品质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优先建设。根据白茶主要生产区域规划,未来白茶的主要产地将继续通过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生产加工流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等有效手段把控茶叶质量安全,加之科技带动下白茶生产工艺的创新优化,白茶产品品质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准。
3.科技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消费者对白茶认知度的提升对有关白茶的科研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白茶消费行为引导逐步深化延伸至白茶保健功效开发、科学消费等多个领域,市场推广更加依赖科研成果与数据支撑。围绕白茶的科研将集中在白茶保健功效的解读、陈化机理研究、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等领域。
由红茶、乌龙茶带动的市场对于高香茶叶产品的喜好蔓延至白茶市场,利用适制乌龙茶的高香茶树品种制作白茶成为产品开发的创新点,相关品种的选择及生产过程中技术环节的调整把控也将成为新的科研方向。
4.独特的陈化功效对市场规范提出要求
白茶陈化之后的品质、功效变化促使白茶消费市场“老白茶热”的产生,陈年白茶在消费市场上大量涌现,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白茶市场的规范管理提出了要求。目前,对于如何科学界定“老白茶”的定义与品质,准确识别白茶的生产时间尚无权威界定,更多依赖商家的自觉和消费者的经验。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个别不良商家对白茶整体产业美誉度的影响,相关管理单位与科研机构应当尽快出台标准与指导意见,促进白茶销售、收藏行为规范化、科学化、理性化,立足长远发展。
发展建议
1.依托体制创新,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充分调动区域内生态、文化资源,优化白茶生产与经营结构,积极推进跨领域跨产业的新型白茶经营体系构建,包容并举推动经营模式多元发展,充分激发产业活力。推进金融、科技、管理、培训等农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加速向生产一线流动,为白茶产业链的拓展延伸注入持久动力。
2.以标准为抓手规范白茶产销行为
随着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白茶工艺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促进了白茶商品的多样化发展。在此形势下,标准工作应及时跟进,以更好地规范和引导企业生产行为,树立市场消费标杆,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夯实基础。借助标准制定与宣贯全面推进白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程度,在茶叶生产的过程中严格参照有关标准加强管理,规范茶叶生产过程的技术环节,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品质优异。尤其是针对“老白茶热”,应及时通过标准对“老白茶”的定义、年限、储存条件、有关品质做出权威解读,规范市场行为,引导白茶消费与储存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动态轮转。
3.深入开展白茶功效研究与功能开发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开展对于白茶保健功效和对应机理的研究,为白茶的市场推广提供科技支持和数据支撑,借此提升白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消费者理性购茶、科学饮茶。通过引入深加工技术和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开发白茶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白茶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传统白茶产业转型升级。
4.借助信息平台引导白茶生产行为,规范白茶市场
针对白茶生产单位大量增加的客观实际,建议有关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逐步扩大白茶生产、销售、储备、科研等信息的采集面,搭建集产销对接、生产预警、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白茶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科学研判发展趋势,为产业建设提供正确指引,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茶叶生产信息的发布和价格指数的编制,提升茶叶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规范产品定价行为,引导市场理性消费,规避盲目囤积与恶性炒作,促进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丰富市场行为,个性化定制白茶营销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茶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陆续涉水茶叶行业,茶叶市场呈现多元化自主性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产品购买,而逐步延伸至文化体验、产品收藏、保健功效等多个领域,希望通过消费行为获取更加便捷高效、健康时尚的“茶生活”。各企业宜顺势而为,根据自身优势拓展服务领域,依据产品特性、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开发茶叶文化旅游、产地仓储服务、茶叶个性化定制等外延性服务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应提升对新型生活方式的敏感性,积极介入新媒体与销售渠道建设中,拓展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与提供服务的路径,整合专卖店、体验馆、电子商务、官方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搭建无缝式跨渠道购物模式,在增加消费便利性的同时多角度渗入市场,营造贯穿消费渠道的品牌文化氛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特约刊出执笔人李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