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营不善的银行出局,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这样开放的金融体系比追求银行“零倒闭”的体系要更健康自然,从长远来说也更能保护储户的利益。
存款保险制度已近在眼前。
自12月8日央行公布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后,12月12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正式发行了首批同业存单,总额度达190亿元。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也紧随其后,于12月13日发行了额度为150亿元的同业存单。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不仅是全面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也是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的前奏。
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会尽快推出。
一旦存款保险制度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或将尘埃落定。
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做保障,银行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就要退出市场,届时在金融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法则将大行其道。
无疑,这将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完全推行前的最后一步。利率的放开,意味着风险开始释放,这将给风险定价的能力和产品的设计能力带来挑战。
因此,增加对市场的敏锐度,提供更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今后每家银行都必须考虑的事情。
在这一过程中,资金充足、技术支撑力量雄厚的国有大银行明显更具优势。
尤其,目前透露出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可能采取全部存款性机构参保的方式,并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若缴纳保险费率高,很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大幅减少中小银行的存款,直接降低其资金流动性,而最终导致出现“挤兑”风潮,增大中小银行破产的可能性。
同时,中小银行风险的加大,又会影响储户的信心,使银行揽储方面压力更增,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于是,在存款保险制度可能营造更加健康的金融环境的同时,各银行机构也会面临一个“不破不立”的“危”与“机”。
而在这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整体资本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都相对弱势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更是首当其冲,最先会受到冲击。
因此,面对银行间不对称的竞争,政府应积极针对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众多中小银行给予一段时间的特殊保护,尤其要在保费率上平衡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间的利益,让各银行机构可以在金融改革中顺利过渡。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William Seidman曾说:“存款保险如同核电站,如果操作得当,可以获益,但只有具备适当的安全预防措施才能防止它失去控制;而一旦失控,其造成的伤害会波及整个国家。”
但是不可否认,有了市场化的存款保险制度安排,肯定要优于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市场环境。让经营不善的银行出局,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这样开放的金融体系比追求银行“零倒闭”的体系要更健康自然,从长远来说也更能保护储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