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2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引发“茶人”之争


    2013年,茶界精彩热闹的瞬间有很多,我们在年终盘点中既联合全国茶媒体共同评选出了全国茶行业十大新闻,也回顾了茶周刊一年来的重要新闻和活动。在此,我们又聚焦一部关于茶叶的纪录片在业界引发的巨大争议。我们选取了纪录片创作方的理念和拍摄感悟,全面展示了批评方和维护方的观点和评价。茶周刊衷心希望有更多的行业外的媒体和媒体人关注茶叶,也希望行业内的普通从业者和专家学者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务实的姿态促进茶业的健康发展。

 

    “所谓茶道,就是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只有心怀如茶一般的生活态度,才能制作出好茶,茶人对一片茶叶的悉心呵护,正是‘茶样人生’体现方式的一种。”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大家对茶世界的敲门砖,进入茶的大门后能走多远全在个人。真正的茶人要有包容量和文化量,如果有朋友看了《茶》之后想去品一杯,欢迎大家到茶山上走一走,或者只是在家中沏上一杯普通的茶,静静享受它带来的独特韵味和心灵上的宁静,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王冲霄(《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总导演)


    丁以寿-无为茶人: 连非茶与茶、树叶与茶树叶都分不清,混为一谈,还谈什么水准?这样的纪录片也就是广告片,谁赞助宣传谁。

    一片树叶的故事终于无声落幕。作为纪录片,科学先于艺术,客观先于主观,全面先于片面。唯美的画面,掩盖不了茶文化知识的漏洞百出。名实不副的标题,暴露出该片的浅白。 

    丁以寿-无为茶人: 据说该片采访了世界上100多位茶人,播出了60几位。可是,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是无名之辈,多数人算不得茶人。

    茶人理当以立德为先。德是茶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不是区别茶人与非茶人的根本特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茶人,关键的标准是两条:一是看他是否爱喝茶,会喝茶,精于茶艺。二是看他是否懂得茶文化,热爱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条才是作为一个茶人应该必备的条件。

    茶为国饮,已深入中国人心,不言而喻,无须着意宣传。不是所有喝茶者、卖茶者甚至爱茶者都可称为茶人,陆羽、吴觉农是茶人的榜样。我历来主张茶的大众化,坚决反对把茶做成奢侈品。中国的茶叶科技、教育领先世界水平,汉族茶文化居于中国茶文化的主流。

    南山如济:以寿的观点并非他个人的,是汇集了茶界有识之士、特别是有良知茶人的共同看法。以寿首先发出质疑,我相信还会有更多质疑。必定茶文化在中华有传承,已弘扬了许多年,绝非一片树叶这么简单。而且许多饮茶人有更高的文化诉求,并非仅为解渴,并非仅限于茶农茶商。

    猎人博客:文化有其共享性即大众的。伪茶人极力吹捧所谓的“茶文化”,其目的就是牟取暴利。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安全的、质量良好、价格合理的茶品;能为中国茶业提供科学种茶、制茶、卖茶、喝茶的文化知识;能凿实为中国历史茶文化传承光大的人,方为茶业真人! 

    雷音绎绎:某人想自称是茶人,或者想被别人尊称是茶人,不是不可以,至少您得认得茶树的叶子长什么样儿吧?连茶的叶子长啥样都不知道,也敢说是茶人?随便画片叶子就说这是“茶的树叶”,不是“指鹿为马”么?不知者不罪,知者不言甚至附和,说什么“好!艺术!美!”,好意思称茶人吗?

    艾儿小妖:力挺丁老师。关于茶人的定义,我觉得导演说的,爱喝茶做好人就可以太可笑。不是刻意提高茶人门槛,只是,觉得既是茶人,就该有自己群体的特质。

    雷音绎绎:如果该片是讲茶文化,那他是不是讲到点儿上了?讲的是中国茶文化还是世界茶文化?茶文化包含什么呢,茶的历史,茶的性格,茶的分类,茶业的历史,茶业的现状,等等等等,还有茶艺,茶道,6集的片子是如何设计制作的?!对于茶文化,片子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武汉凤宁号:看了《舌》剧流口水,看了《茶》,就只看到一群想做广告又装高雅的“神话人物”。

    吃吃吃茶:是一部好看的文艺片或是广告片,但是缺乏纪录片的科学、严谨。拍得太浮了!所以不懂茶的观众都觉得好看,懂茶的人就要看心正不正了!

    c难得壶荼:看到第二集,不免有点失落。雪菊、凉茶、虫茶虽然也是非茶之茶,但相比传统茶叶,大篇幅报道,不免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而且朝圣之路远没有茶马古道在茶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即使视角独特,标新立异,也不过是南辕北辙罢了,无法承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大连晖和祥茶话:支持丁教授的观点,坚持茶为国饮反对忽悠炒作,中国茶是和中国老百姓的粗茶淡饭为伍度日的,几千年来维持着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才堪称国饮。央视别拉着13亿国人去喝树皮、菊花、虫屎茶、之类的非茶之茶好吗?我们的真茶都卖不出去了,您这是在毁茶呀……

    听雨轩茶舍:拜托,人家拍的片名字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树叶的故事,比茶叶更广泛。可以被叫着茶喝的,代茶饮的,喝着的相关故事,不只是那个专业特征为“网状闭合叶脉,边缘有锯齿”的。所以一片树叶在最开始的地方只是吸引你们来抛砖的。


    欧阳道坤:报告丁教授:1.此片意在吸引大众来了解和喜欢茶;2.央视先期独立投资、独立制作,播出前由广告部门运营。

    琴茶一味:无名之辈就不可以采访?如果还以为有名无名作为说头,有些可笑了!

    茶人老赵:丁先生你好,请问:何为无名之辈?何为伪茶人、假茶人?何为茶叶之门?茶农茶商谋生,面对社会大众,是很不容易的,不要与他们站在对立面上,要专业角度去帮助他们才是!酒界自诩酒神、酒仙、酒鬼,大家备感轻松开心,茶界自诩茶人,就这么严肃沉重。喝茶喝酒一样,本为身心愉悦,门一定要打开。

    百毒不侵:节目组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拍摄出整部纪录片,让大众知道茶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了解茶,看到茶的魅力,我个人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关于这方面的影视资料在中国确实也不是很多。而您本人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本身就欠妥,对于你所谓的“60位茶人没有几位是真正的茶人”这一论调更是不敢苟同。

    苏子宛若尘:个人觉得茶人的定位标准见仁见智,无非境界深浅的问题,无需过多争辩。茶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茶的人造茶,爱茶的人才能喝到茶……

    正源华茶Authentea:不可否认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推了动茶叶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茶。无所谓争论谁专业谁是茶人茶客,只要爱茶喜欢茶,不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遗产就行了。

    清和园:就如同,画画的未必都是画家,礼佛的未必都是禅师,会写几个字的不一定就是书法家,发了几篇豆腐块的也不一定就是作家,所以事茶的人未必全是茶人。真正的茶人,不但道德高尚,对茶文化有着很高的造诣,重要的一点,茶人对茶没有偏见。一个茶人,珍惜每一片茶叶,绝不会对不同品种。茶人还有包容心,能听得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声音,动辄就对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批评的算不得真正的茶人。

    川语茶言:茶人有广义侠义之说。天下茶人是一家,这里的茶人便可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茶、喝茶、事茶的人。茶人既可上得厅堂也可下得厨房,想一想这不也是茶的包容吗?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醬醋茶,阳春白雪使的,下里巴人喝的,这也是中国茶博大胸怀之所在吧。

    竹叶青茶: 若分内行外行,则茶最终只能拘于庙堂,成为个别人的奢谈。何谈国饮、何谈文化?茶,茶文化若成一家之言,只有鸿儒谈笑,再无白丁吹杯,何谈传承,何谈大众化?好事?坏事?茶事?人事?

    无赘:实在不赞同这位丁教授的一些看法。茶正是被尊为“国饮”搞得太神秘,很多年轻人不喝茶不会喝茶不喜欢喝茶不知道怎么买茶,才需要普及和推广。

    中國祁紅:于茶本身,科技确实为先,但若从商业角度来看,不止这些,中国茶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发展,这个是需要一些现代商业推广手段的。我们从满大街咖啡馆就能看出一二,起码喝茶这个事情看上去已经不那么时尚了。

    honeymia:我看完了的感觉是这片子就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所以拍完后被研究茶叶的人吐槽毫无深度也就很自然。但是茶叶专家们不要老躲在自己内一亩三分地的自爽,普及茶文化难道不是你们的责任?你觉得央视拍得不靠谱你们给攒一靠谱的,打个擂嘛,百家争鸣未尝不可。

    江水东逝:神化茶叶的效用,只会把茶产业、茶文化推向未知的深渊。茶是大众饮品,既是文人的闲情逸致,也是平民百姓的日常所需。

    東佥:真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各自演绎。现状真的让人担心这个行业怎么接地气怎么推广,茶怎么再成普通百姓开门起早的几件事之一。和足球一样,没有群众基础,蹴鞠永远是蹴鞠,不会玩成现代足球。


    满达人:看到微博上,大家都在讨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百感交集,也来凑个热闹。

    我们制作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已经在CCTV1播出了一轮,收到了很多反馈,观众和行业的关注令我们感到温暖和振奋,也有尖锐的批评意见,让我们受益。我想,有些事实需要澄清,有些内容值得讨论。虽然我是主创之一,但下面所述也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茶》是一部六级体量的系列纪录片,在电视行业内习惯性叫做媒体类纪录片。与历史题材作品相比,《茶》集中关注现实人物。主人公与茶的故事和命运是我们偏爱的,而与茶相关的工艺知识和历史背景,是我们的短板,所以请了行业内的几位专家和学者,陪同我们做调研、撰稿和学术把关。

    在播出前,一边在各地组织看片会,一边北京留守团队修改。直到11月16日最后的备播截点,我们仍然在修改一些说法。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方法,有争议的问题,回避不掉的,选择相对权威和大众的说法,同时也尊重拍摄对象的意见。在此情况下,如果出现重大错漏,我们也很欢迎观众和专家,善意地指出、纠错。

    《茶》是中央电视台独家投资的,没有开发企业和地方的资助。不敢说我们是公益的,但资金上的独立,保障了在创作阶段相对的客观,《茶》没有成为一个狭义上的宣传片和广告片。

    观众反馈《茶》的专业深度太低,浅尝辄止。我认同,首先从我的角度没有实力走学术路线,而拍人拍故事,是我们感兴趣和相对擅长的。让老百姓能听懂看懂,是我们能力范围内首先考虑的。我也相信,看完这个片子,很多原本对茶将信将疑、望而却步的人,会愿意去买一包茶,泡上一杯。

    为什么会有“无茶之茶”与“非茶之茶”。《茶》去拍摄一个内容,是茶很重要,但因为需要茶,而去追寻一个不是茶的替代品,更有趣和可贵、茶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会因为不一样的“茶”,而诞生出独特的文化印记。

    《茶》正在做国际发行,那些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惊讶于一片小小树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居然磨砺出这么多深刻的痕迹。

    为什么我们拍摄的大部分是普通人?

    《茶》的片中出现的60多个人物,也有一部分行业内名人。我们找到他们,希望对一个区域的茶有代表性的描述,在大家深聊之后,我们找到他们的故事。但在我的眼里,茶,更多的是由那些同样以茶为生,木讷少言的普通老百姓承载的。

    所以我在某次交流中说起,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很多个夜晚,面对这些看似卑微却饱含生命的面孔,热泪盈眶。还有那么多我们片中没有呈现出来的人物,他们依然遵循着以茶为生的生命轨迹。这些不以茶人自居的无名之辈,承载起我心目中对茶最基础、最根本的认知。

    丁以寿-无为茶人:外行的一千句溢美不及内行的一句批评之言,央视《茶》纪录片的导演和编导深谙其中之理。在我言辞激烈的批评之下,导演和编导们保持良好的涵养。@满达人 的说明能让人理解其中的甘苦。总导演王冲霄通过姚国坤老师捎话,对我的批评接受并致谢!问题将在今后的版本中改正。期望央视拍出精品《茶》纪录片。

本版内容均选自上述网友微博、微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