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被动到主动 拉起食品安全防线
——2013食品安全领域大事盘点

2013年12月30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双桥乡付家村的铭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菜农在田间抢收无公害蔬菜。东兴区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地区,蔬菜主要销往上海、成都、重庆等大城市。 兰自涛 摄

 

    回首2013年,在食品安全领域,值得铭记的事件并不少。在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的当下,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当下,在生产者越来越以质取胜的当下,食品安全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格外受到重视。在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体系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波折,更吸取了教训。现在,就让我们盘点2013年食品安全领域那些事儿——

    关键词:

    食品安全周

    6月17日-23日,2013年食品安全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1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了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据悉,这是国务院级别领导首次参加食品安全周活动,体现了政府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

    汪洋指出,“自己不吃的东西绝不能让别人吃”,“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最好的投资”,完善社会共治的政策、措施,强化激励约束,要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健全信用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

    汪洋表示,“要完善食品安全民事赔偿制度,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汪洋还表示,将来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时候,要努力反映出这些理念。治乱要用重典,对那些蓄意谋财害命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严惩重堵,绝不能手软。为了营造社会共治的环境条件,汪洋指出,要加大宣传、培训、教育的力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公共宣传的范围,列入国民素质教育,成为中小学的相关课程。(本报6月28日A3版报道)

    点评:

    在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会议上,食品安全再次被提及。可见本届政府对改善食品安全现状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

    机构改革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披露,我国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如今,各地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工作都已相继展开并完成。12月30日,山东青岛本级已经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新组建的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开始运作,这意味着,青岛食品安全监管和其他已经完成转变的城市一样,将形成“一家管”的局面。

    点评:

    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的目的就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理清各环节的分工及责任,避免监管衔接空档,改变此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九龙治水”的现象。

    关键词:

    政策法规

    事件一:《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出台

    农业部与卫生部2013年1月6日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制定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2293个残留限量,基本涵盖了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

    新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此前涉及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6项国家标准和10项农业行业标准同时废止。

    事件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发布

    2013年1月29日,卫生部发布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该标准于2013年6月1日正式施行。截至当时,已公布的30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食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数千项指标。此次《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出台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的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基本完成。

    点评: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项最有力保障,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正为我们构建更安全的消费环境。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补充修订

    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从送审稿来看,《食品安全法》将从落实监管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机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六个方面做修改补充,增加了食品网络交易监管制度、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禁止婴幼儿配方食品委托贴牌生产等规定和责任约谈、突击性检查等监管方式。

    其中,网购食品第三方需先行赔付、严格监管“敏感”食品、设立最低赔偿额、设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险等条款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本报11月1日A3版报道)

    点评: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在表示,这次修订有三个亮点,一是大量借鉴了药品的监管经验,从原来的食品粗放式监管到精细化监管;二是建立了最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最后是从过去的政府一家保天下,到未来的社会共治。

    关键词:

    有毒食品

    事件一:“速生鸡”

    2012年11月下旬,肯德基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被爆肉鸡速成,引发人们对原料鸡肉食品安全的担忧。接着,山西省农业厅出面证明粟海鸡肉中的四种兽药残留符合标准,饲料也合格。10天之后,央视又爆出山东部分养殖场违规用药,并将肉鸡供应给六和集团,进而供应给肯德基。

    1月10日,肯德基所属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首席执行官苏敬轼就“速成鸡”事件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足公开道歉,承认自检流程可操作性欠佳、公司内部沟通不到位、供应商调整速度不够迅速、检测结果没有主动通报政府,并作出四大承诺。

    1月25日,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对中国百胜问题原料鸡肉的查处情况,认定百胜集团存在对供应商把关不严、部分鸡肉原料兽药残留超标两大问题和缺陷,已立案并移送供应商所在地的监管部门查处。(本报1月8日A6版报道)

    事件二:“毒生姜”

    5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姜农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的新闻让大众一片哗然。而且,姜农对神农丹的危害心知肚明,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他们自己根本不吃。调查发现,除了这种使用了神农丹的“毒姜”,还有一种姜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农药,这种姜是用来出口的。因为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所以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及生姜种植过程中相关部门的监管漏洞的确存在,导致姜农钻了空子。

    事件曝光后,引发全国各地对生姜剧毒成分的检测,在广东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就曾连续检出并销毁两吨山东毒生姜,此外,在广东佛山、深圳,浙江杭州也检出有毒姜流入。(本报5月10日A3版报道)

    事件三:“镉大米”

    继广东省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5月16日公布有关“镉大米”抽检数据后,5月21日深夜,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相关部门已抽检出31批次镉超标大米。大米来自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从最初对于“镉大米”产地信息、流向未及时披露的质疑,随着涉嫌“镉污染”大米的产地范围扩大,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向:镉从哪里来?而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如何避免农产品受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事件引发国内对我国土壤污染形势的讨论。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发布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称,我国1/5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地尤为突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要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倾家荡产、人头落地。而广州市食药监局因拒绝透露被检出镉超标大米的品牌,被指监管不作为,也引发公众哗然。 (本报5月24日A3版报道)

    点评:

    所谓“从田头到餐桌”的监管方式,就是提倡监管前移,倘若仅靠事后“紧急处置”,对食品安全保障作用十分有限。

    关键词:

    “洋奶粉”

    恒天然表示,旗下工厂生产的约3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其中也涉及到了中国境内几家进口商。

    根据恒天然公开的信息,被污染的浓缩乳清蛋白被用于制作多种产品,包括运动饮料、蛋白饮料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事件发生后,相关奶粉产品在多国被下架和召回。随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开展的多次重新检测又发现,其中含有的是一般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梭状芽孢杆菌,而不是致病的肉毒杆菌。

    新西兰政府当地时间12月11日公布了第一阶段调查报告,对乳品等食品监管体系提出29项改进建议。新西兰官员表示,将向中国等新兴出口市场增派贸易专员,加强乳品监管。

    点评: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因“毒奶”事件在全球引发关注。此事件也使不少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对“洋食品”的追求和依赖是否理性。

    关键词:

    “最严”食品安全条例

    被称为“全国最严”的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于4月1日施行,各有关部门依据条例制定的18个配套文件也于同日正式实施。此后,北京食品安全工作将着力构建“两大体系”,即安全食品供给体系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实行“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全过程管理”。

    其中,“食品犯罪终身行业禁入”的规定:即对单位被吊销许可证负有责任的主要负责人、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员自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受雇经营。这一规定在国内开创了严惩重处和信用惩戒的制度先河。(本报4月12日A3版报道)

    点评:

    重典治乱、严惩重堵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制订法规、完善措施等方面均有体现。

    关键词:

    深挖隐患和潜规则

    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表示将深挖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并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将于年底完成食品安全标准的梳理和制定。

    《安排》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全面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挖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并建立风险隐患清单。要在种植、养殖、屠宰、生产、流通、餐饮以及进出口等各环节广泛排查各类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重点排查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的物质。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实施整治督办制度,坚决清理整顿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坚决取缔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切实净化食品市场和消费环境,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本报4月19日A3版报道)

    点评:

    随着工作推进,一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有了大的调整,备受关注的农药残留、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等将逐渐远离我们的餐桌。

    关键词:

    转基因

    在人们还对转基因食品颇为敏感的时候,有媒体报道“国储库流入大量转基因菜油”。10月28日,中储粮披露,2家委托收储企业利用进口转基因菜油冒充托市收购菜油,但是未公布企业具体名单。对于违规企业,中储粮表示会对其所收购的油菜籽以及加工的菜籽油,全部退出国家临储库存,取消参与临储收购的资格,追回企业全部非法所得,并移交主管部门,建议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但这并未打消公众的质疑与愤怒。

    点评:

    有媒体报道“中纺农业收储掺入994吨转基因菜油,净赚238万仅罚15万”,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比经济问题更让人揪心。 

(大 山)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