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中的社区银行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不同,以“自助服务终端的推广”为特色的农村社区金融,更多体现的是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一夜之间,火热的“社区银行”遭遇极速降温。
民生银行三年布局10000家“社区银行”的宏伟计划意外刹车,“自助+咨询”的社区银行服务模式被银监会一纸文件紧急叫停。
一边是冰山,一边是火焰。
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村,以自助、便民为鲜明特色的金融服务模式正在落地生根,让成千上万的农民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在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了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
“自助服务终端”在乡村的广泛布设,使农村社区金融的前景未来可期。
“自助金融”顺势生
各种特色化“自助金融”服务机具应运而生,在广大乡村“安营扎寨”。
“以前我总要步行十多里去信用社取款,来回得大半天,很不方便!”山东滕州市张汪镇的杜大爷攥着刚从家门口“农村金融服务点”取出来的小麦补助款,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好了,自打‘农金通’进了村,俺们再也不用大老远往镇上跑了,2分钟路程就能存钱取钱!”杜大爷说的“农金通”,是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的自助服务终端。
“老百姓希望在家门口就能办金融业务,我们全力以赴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到足不出村能提款。”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政策研究部部长陈卫东如是说。
“农村金融服务,长久以来都是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西部某省级联社负责人分析说,农户普遍感觉银行网点远离居住地、营业时间受到限制,对获得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具有较高的期望,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开在家门口、营业时间长、业务功能多、满足日常生活和大众型投资理财金融服务需求的银行“便民店”。
自2009年10月,银监会正式启动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后,全国各地农信社作为推动此项工作的主力军不懈探索,各种特色化“自助金融”服务机具应运而生,在广大乡村“安营扎寨”。
“我们习惯用存折30多年了,用银行卡看不见到底有没有钱,心里不放心!”山东滕州市的杜大爷道出了大多农民的心声。山东省联社电子银行部相关负责人说:“农村的老年人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业务渠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很低,需要高度依赖实体网点和人工服务。”正是考虑到村民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山东省联社在设计“农金通”时把该项技术研发作为重点,实现了使用存折存取款,迎合了农民的特殊需求。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农信社,为当地农村量身打造的“小额便民支付点”—电话POS机项目同样获得了村民的热捧。
“每月都在这台电话POS机上领取55元的养老金,心里真踏实!”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北湖村的陈大妈称赞着。
一台小小的电话POS机,可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领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等补贴;免费为农村参保人员提供社保金缴交服务;免费发放政府惠农补贴款;为全国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小额跨行取现服务,减少务工人员返乡携带现金风险;免费为村民提供电费缴交等公用缴费服务,提供生活便利。
“这些功能都是‘接地气儿’的服务。”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经理助理余光明解释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信社在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网点、改进和提升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湖南、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13个省联社建立了“农信通”的相关合作。
湖北省联社2013年8月在“农信通”的系统支持下推出了“卡乐付”业务,凡襄阳市的村民,持有医保卡可以在村镇卫生所或村委会安装的POS机上直接进行医疗支付;地处高原地区的青海省联社自2011年就实施“助农取款业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联社“流动金融服务站”遍及天山南北;地处东南部的浙江省联社推出了“丰收电话宝”特色业务……
风险防控须当先
在防控风险与创新服务的双车道上,农村金融机构努力寻找着平衡点。
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发展往往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全国各地农信社在推广自助终端服务时普遍存在着多方观点迥异、机具布局面和进度不平衡等问题,进展快的,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进展缓慢的,甚至仍停留在争论或等待观望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受到了制约。
“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重要动力!”一位农信社高管人员一语中的。
记者调查发现,某些省联社在推广“自助金融”业务时,并没有得到当地监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甚至遭遇阻力。原因是监管部门首当其冲地要考虑风险因素。
“我们在设计应用系统时就已经完全保证安全系数了,去年‘农信通’服务的各省‘自助金融’机具系统从未出现过失误。”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农信通”自助服务设计技术专家介绍说,“虽然服务的群体是三农,对于功能的水平系数没有城市居民的要求高,但是每一次的管理都是严格按照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等相关管理办法操作和实施的。”
不过,有些操作风险是难以避免的,比如银行卡磁道信息被侧录、卡密码被窥视后,不法分子“克隆卡”盗取客户资金;账户信息如卡号、户名、余额泄露,不法分子获知账户信息暴力抢夺客户等。再如现金收支过程夹带假钞、现金收支与系统记账不符,导致客户出现损失等。
针对以上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从商户签约、收银人员培训、机具安装与管理、特约商户日常维护、资金清算与差错、投诉及处理等方面都做出详细的规定,风险控制成效明显。
相比起操作风险,对于道德风险的防控难度则更大。 “对代理人的筛选和管理就很重要。代理人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就很严重。”一位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对商户管理不到位,有可能出现不良商户利用金融机构名义从事各种非法活动,比如骗取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骗取借款、涉及非法融资等影响社会公众利益行为。
针对代理商户的管理问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条规定:“经办网点每季度至少对农信便民点现场检查一次。对新设立的,前三个月内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第二十六条第二条规定:“各行社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农信便民点的业务开展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检查面每年应不少于50%。”
“如果商户不在机具上操作业务,没有打印交易凭条,客户就不会接受这笔服务,不法商户就很难欺骗客户。”福建省联社电子银行部工作人员如是说。
在防控风险与创新服务的双车道上,农村金融机构努力寻找着平衡点。
有专家认为,值得明确的一点是,与城市中的社区银行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不同,以“自助服务终端的推广”为特色的农村社区金融,更多体现的是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