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呼唤金融业的风骨与柔情(上)

□ 中国银监会原主席 刘明康

“在我多年的金融从业经历中感触较深的两件事,也是我们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件事——金融业更需要一种‘风骨’,同时也需要一种‘柔情’,全心全意为全人类服务——本土乃至全球的客户。”

 

    1979年一个下午,当被通知去江苏省人民银行报到而不是之前据说的省外文出版社时,我第一感觉像冷水浇背。小时候银行给我感觉就是高高的台阶、白天点着灯,里面的工作人员要看很小的字、要打算盘记账,所有人都很严肃,生活枯燥无味。随着了解的加深,越来越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给予金融那句很高的评价:“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讲讲在我多年的金融从业经历中感触较深的两件事,也是我们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件事——金融业更需要一种“风骨”,同时也需要一种“柔情”,全心全意为全人类服务——本土乃至全球的客户。

    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应该“在商言商”。要有自己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判断,如果不保持独立性,自己也会有灭顶之灾。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

    但从此以后,我们从小每个人都受到的教育是“我是主人”,如果大家都是主人,那谁来做仆人呢?服务精神的缺失是很可怕的。银行业就是一个服务业,要有服务员的服务精神。

    第一篇:长板凳上的现代银行

    “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Banco”,和现在的英语“BANK”接近。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英文的“bench”,即“长板凳”。

    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速公路,大家的交通都靠船运,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也正是由于各地贸易的需要,需要对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鉴别、估价、存管,同时要放账,这就孕育了第一代的近代银行。

    但银行家和“长板凳”有啥关系?那时在街市上各地的商人要找银行家非常好找,他们每个人带一个长板凳,就在长板凳上进行交易。一个大口袋装着所有的单据和契约,另一个大口袋装着各种各样的货币——“坐在长板凳上的人”——就是最早的银行家。

    有时一船货遇到海难,货没了,欠了别人的钱到时候也就兑现不了,大家找银行家;有时他经营不善,风险掌握得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把这个长板凳给砸了。于是就出来一个英文字叫“bankruptcy”,这就是破产的来源。

    这里面有两层深一点的意思。

    第一,早在11世纪商业中就已经出现直到今天我们都应“顶礼膜拜”的,就是金融的契约精神——借钱的人必须保证,连本带息全额及时偿还。放账的人相信借钱的人以后有能力、有意愿来承诺自己的债务,这是双方面的契约精神,也是市场上很重要的信任来源。

    第二,这表明已出现“有限责任”的概念雏形,这使得商业能够延续。当众羞辱你,把你的板凳砸了,从此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个地方银行界你别想进来,你没有这个资格,但是我们并没有把你给杀了,因为这是有限的责任。

    1694年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世界最早出现的股份制银行,一开始它不是英国的中央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一个标准化的股份制银行,它由股东吸收资本并由此来权衡风险。

    1897年,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上世纪50年代年我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还有这个牌子,后来公私合营了。

    在1904年清朝的户部(类似现在的财政部),有官员呈送奏折给皇帝:大清天下,有这么多的钱庄,民间有这么多的票号,不可以没有一个国家的银行来主导金融的命脉。

    于是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以济财政。到1908年,大清户部银行把“户部”两个字拿掉了,就是要把财政和金融分开,就叫“大清银行”。

    大清银行在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就被清盘。1912年,经孙中山大总统提议、当时的参议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正式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有观点认为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大清户部银行或者大清银行,但其实没有根本的联系。

    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因为在理论上大清户部银行清算后,不是所有的人马都到了中国银行,关键也没有继承它原来的资产与负债,而是组建了另外一个国家银行。

(未完待续)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