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自身需求
自201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许昌市办公室开展综合授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借鉴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构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授信管理体系,实现了发展速度与稳健经营的协调推进。截至2013年11月末,该市农信社系统各项存款余额达305亿元,比2010年底增长了99亿元;贷款余额237亿元,比2010年底增长了79亿元。
三年来,许昌市农信社先后完成了授信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他们完善了各行社授信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了《许昌市农村信用社综合授信管理系统实施细则》,并下发通知要求各行社对法人客户的授信必须严格按照该实施细则执行。从项目启动至今,许昌市办公室对该市信贷人员、信贷会计、信贷主任等业务骨干先后开展了6次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300余人次。截止到2013年11月底,共收录授信企业1450户,最高授信额近3.8亿元,并对1525户企业进行了级别测定;根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权限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数次升级,并对收录的所有客户数据信息进行了在线查阅、分析和校验,真正建立起了一套符合许昌市农信社风险管理需要的综合授信管理数据库系统。
获取显著成效
通过综合授信系统的实施,许昌市办公室规范了授信工作操作流程,量化了信用风险,提高了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了全辖信贷人员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并建立了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信贷人员队伍,提高了许昌农信社的经济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通过借款企业授信工作的实践,构建了符合许昌市农信社特点的风险管理需要的数据库评级系统操作平台。
二是通过授信管理系统的运行,进一步规范了各行社的贷款流程,做到了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
三是通过授信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由以往贷款时过多的关注担保和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转变为更多的关注借款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和还款能力,使贷款风险做到了真实可控。
四是通过授信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扩大了信用级别、授信结果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五是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调查,系统数据的录入,企业信用等级的测评,授信额度的测算,增强了信贷人员对企业真实情况的了解,提高了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是通过系统网络自动化操作,避免了以前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问题,有效地防范了人为道德风险。
七是在对企业授信评级时,建立了所有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综合授信台账、信用等级批量测评统计、行业统计、等级分布统计、企业基础数据统计等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实现了对辖区客户群体就行业贷款集中度、行业企业等级分布等任一维度的分析管理,及时调节了贷款的投向,满足了建立授信管理数据库及信贷风险管理的需求。
八是在系统权限设置上,分为客户经理、基层行社审查、县级行社审查岗(主责任人和经办人)、县级行社审批、市农信办咨询等权限设置,规范了授信流程,同时电子化操作,实现了授信审批流程的无纸化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