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巨头纷纷高调宣布O2O战略,试图占据O2O这万亿市场最佳的位置。它们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一个举措动辄就想在行业形成“革命性影响”。无论是京东还是苏宁、腾讯或阿里巴巴,它们的O2O有不少实在的地方,但很多时候口号依然过于吹嘘,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笔者不想一棒子把它们都打死,提自己的几点感受仅供参考。
让线下为线上导流太自私
中国网民红利已经消费殆尽,各大网站现在遭遇流量瓶颈,这是天猫京东们做O2O的一个现实前提。既然缺线上流量,那么想方设法去吸引线下流量就成为了他们做O2O的初衷。
怎么去吸引线下流量?它们典型的做法是找到合作的商家,然后在商家店外店内摆放宣传资料,希望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之类的介质成为线上用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京东天猫们基于对移动用户数量的渴求,打着O2O旗号去增加移动用户。
对于商家来说,它们希望京东天猫们把线上用户引入到店内,而后者是希望把线下用户引导线上,两者存在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如果还是想着以“革命者”而不是“合作者”的自私心态,京东天猫们的O2O迟早会遭到更大的阻碍。
高举高打的措施将难以继续
O2O是一个苦活累活,注定是万里长征,想一蹴而就不太现实。而互联网企业要么因为炒概念很快消失,要么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它们求快的心态很明显,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媒体上经常性会出现某巨头O2O取得超预期表现、某O2O产品引领变革、某功能打通O2O闭环……
行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高大上的宣传大多是公关层面的口径,但宣传得再猛,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只能自己打自己的脸。腾讯微生活发布微生活会员卡时,曾高调地把洞庭楚乡作为成功案例打造。但笔者去了洞庭楚乡实际体验,结果和宣传的差距实在太远。
此外,目前互联网公司平台化思维严重,把脏活累活交给别人做,自己想坐享其成。
谨防O2O旗号下的欺骗
2012年以来O2O概念逐渐走热,各大巨头尚未在O2O上真正做出成就,一大批忽悠人士就开始基于各大巨头的O2O措施在四处招摇撞骗。和上文提到的,互联网巨头是平台化思想,不愿做脏活累活,所以采取在各地找代理的方式推进O2O。而经常性工作由于管理不严,不少代理变成了打着巨头O2O旗号大肆揽钱,直接伤害了不少商户。
笔者了解到,不少微生活代理干的事情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商业逻辑,日后会对腾讯的信誉造成损害。最近流行微信商城,不少商家花费不菲建个没意义的死店。
同样,淘点点在阿里巴巴的焦躁推动下,它的代理为了完成指标,求量不求质的心态十分明显。部分有异心的代理,在淘点点的旗帜下已经开始谋取不当的私利。
当然,微生活、淘点点们不一定知道市场上四处行骗的事情,这类事情的出现也绝非它们的本意,但如果微生活淘点点们知道这种行为而不采取措施制止,未来损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声誉,对整个O2O行业也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