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文化尚需“薪火相传”

□ 本报记者 刘 旸

    谈及茶文化,有人觉得那是庸碌奔波后闲谈的高雅,有人觉得那是油盐酱醋外难以触及的曲高和寡,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一个不尽相同的“茶文化”。它可以是爱茶者高声阔谈中的品茗之道,也可以是寻常百姓眼中的小资文化,无论我们如何以为,它都带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陆羽以《茶经》吹响了茶文化的号角,茶文化逐渐被世人娓娓传承至今,茶的精神渗透了几千年的社会生活,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方面。

    对于文化而言,定然离不开传承,如何将这骨子里流淌着中国精神的茶文化发扬光大是不少文人骚客论道不休的话题。我作为茶客中的一名“小虫”,始终觉得“茶文化”这个概念听起来太抽象,对于寄闲情以喝茶的我来说很难谈出所以然,懵懂之中更说不上文化传承。

    偶然有幸莅临范增平先生的弟子见面会,虽是外人身份,却感受到了茶文化在“薪火相传”中的魅力与归属感。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上可谓是声名远播,他不仅是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更是第一位将茶艺带入中国大陆的使者。范增平先生用30多年的时间专门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授,自2011年,他将上课传授茶艺的形式转为师徒制教授。在他看来,师徒制是中国的传统礼制,师傅和弟子是一辈子的情分,这种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茶文化。

    虽然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从孔子传道授业光大伊始,在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文化技能方面广泛流传,但在茶文化传播中,师徒制传授是鲜见的。我个人赞同范增平先生所言,师徒制更适合于文化传承,茶文化渊博而精深,终需有师傅来将爱茶人引领进门。无论是大班授课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抑或是临时讲座带来的囫囵吞枣效果,都不并适合将一类文化广而推之。茶文化的普及还需持久不懈的关注与推动,师徒制中师徒关系的确立有着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双重考核标准,师傅要承担起长久的文化传播责任,将文化以“点对点”的形式落实到每一位徒弟身上,这种付出精神和毅力并不是几次授业解惑可以达到的。

    看着一位位新入门的弟子历经师傅训示、徒弟行礼、薪火相传等传统礼节,带着一颗向茶之心虔诚地拜谒范增平先生,凝神聆听先生讲授毕生研究的文化心得,我的心里升腾的是觅得文化归属感的憧憬。拂去浮躁的教授之风,茶文化尚需“薪火相传”给予的专注与宁静,让积淀的文化得到忠实传承。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