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冯常学 拾起“扁担”就有路

□ 《人民日报》记者 杨 柳 孟志斌 宋国强

冯常学(右一)到基层调研便民店商品销售情况。 沙河市社供图

 

开栏的话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踏实地、真抓真干,不图名、不图利,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基层岗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努力拼搏推动供销合作社发展,只因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和对供销合作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们是一群最熟悉农村的人,一群最懂农民的人,一群最想树立“供销社”口碑的人,他们用平凡的工作成就了厚重的供销社人生,其中不仅蕴含着值得全系统学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值得深入总结推广的为农服务经验和理念。

    近段时间以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党报先后报道了山西汾阳市肖家庄供销合作社主任武胜耀和河北沙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冯常学的典型事迹,他们正是这群可亲可敬的供销人的代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在对武胜耀的报道作出批示后,1月8日又对《人民日报》关于冯常学的典型报道作出批示,希望全系统大力传承和弘扬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为落实王侠书记批示,充分发挥长期坚守基层一线的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弘扬新时期供销合作社人“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今日起,本报和中国供销合作网将用图片、文字奉献给系统广大读者一个新的栏目——《供销社人生》,欢迎关注,并提供新闻线索。


人物档案:

  冯常学 50岁

    2008年7月,开始担任沙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上任以来他带领干部职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1个基层社、520个基层门店在他的带领下起死回生,4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8个社区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上任5年来,冯常学2/3的时间都是在跑项目、下基层、查质量,同事都称他为“压不垮的硬扁担”。

凡人名言:

    “供销社的服务阵地丢了还怎么谈服务!”

    “少坐办公室多下乡,只有走到农民身边,才能知道他们难在哪儿,他们需要什么,这样的‘活鱼’坐在办公室里是抓不到的。”


  守着农资摊子 靠老房收租子陷入困境的供销社

    “小时候,我就觉得姥爷那根扁担神通广大,乡亲们盼啥来啥!”冯常学说。今年50岁的冯常学是河北省沙河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上世纪70年代,在冯常学的老家蝉房乡,有一支由“八条扁担”组成的供销队伍,在崎岖的太行山沟里靠挑扁担闯出了一条供销之路,为乡亲们送来日常必需品,捎走难以外销的山货,被群众称作“扁担商店”。冯常学的姥爷刘尚林曾是“八条扁担”之一,姥爷的“扁担精神”一直让他铭记在心。

    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经历过辉煌的供销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去了垄断地位,供销合作社生存普遍进入困境。经过改制后,省、市、县供销合作社成为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包袱”虽然轻了,但一些基层社仍然过着“守着农资摊子、靠老房收租子”的日子。

    2008年7月,冯常学调任沙河供销合作社主任。刚上任时,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境况仍出乎他的意料:除盐业、烟花爆竹等少数专营业务外,其他经营全部瘫痪;许多网点设施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生意萧条、破败不堪;原有职工1500多人,在岗的只有几十人;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年综合利润只有十几万元,可债务却有数百万元……

    “最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人都选择安于现状:没人上访就行,没钱运转,卖片房产或地皮就能对付一阵子。”冯常学说。

    农民信赖 市场需求巨大

    找准供销社的落脚点

    上任后,冯常学立即组织了班子会,让大家讨论供销合作社面临的劣势和优势、挑战和机遇。“当年,山上没路,‘八条扁担’还能闹太行,现在市场这么活跃,连个体户都干得风风火火,供销社怎么能干不成事?”冯常学说。经过分析,他们认为供销合作社以公有资本为主的营销体系,仍然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所信赖;农村市场需求巨大,供销合作社面临着发展壮大的政策和市场双重机遇。

    冯常学把振兴供销的突破口放在旧门店改造上,并把改造第一炮放在册井乡。几个月后,一排分区科学、功能完备的新门市拔地而起。改造后,册井供销合作社光租金收入每年就达到50多万元,是之前年收入的8倍。“供销合作社也能干成事儿!”干部职工一下有了信心。

    通过多方筹资,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先后筹集6000多万元,对基层社和社区门店实施了改建、扩建改造工程。据统计,2008年以来,该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新增门店经营面积4.3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值1亿多元。与此同时,沙河市供销合作社各级经营网点也随之迅速恢复,在岗职工也迅速扩展到120多人。

    为了拓宽业务板块,沙河市供销合作社发挥传统优势,建立并完善了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四大经营网络。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及较大的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发展农资连锁店180多家、日用品农家店11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在8个乡镇和10个村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实际,设有农资、日用消费品供应、技术咨询、幼儿园、农机家电维修、医药医保等便民服务项目。“群众需求就是市场,满足需求就是供销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冯常学认为,做好供销的关键,就是主动对接市场,对接群众。

    带着农民闯市场

    “扁担精神”不过时

    蝉房乡地处太行深山区,有山场面积20多万亩,盛产板栗、苹果、核桃、柿子等特产。为联合农民闯市场,蝉房供销合作社主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牵头吸纳了蝉房板栗专业合作社、大台苹果专业合作社等17家,组建了蝉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里建了培训中心,专家轮着来讲课。”蝉房乡口上村农民石建喜说,联合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

    在蝉房乡供销合作社门店改造过程中,冯常学专门留出四间房子,建成了“扁担精神”教育基地。展厅中间,摆放着老一辈供销人曾经用过的扁担。冯常学说,这扁担上寄托着农民的期盼和希望,承载着供销合作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传递着供销人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深情。

    截至目前,沙河市供销合作社在该市11个乡镇发展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0个,实现经济效益1.6亿元,8000多名农民会员从中受益,一跃成为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明星”社。社里的人说,这可多亏了冯常学,是他让沙河市供销史上“八条扁担闹太行”的那股劲儿又回来了!

    “农村就是供销社的根,农民就是供销社的本,带着农民一起闯市场,一起建设新农村,是供销社的职责,也是供销人的追求。供销‘扁担’永远不会过时!”冯常学说。


领导批示:

打造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王侠

    冯常学的“扁担”,一头担着农民的需求和期盼,一头担着供销合作社的责任和义务,传承着担当、诚信、服务、奉献的精神,有着与农民深厚、质朴的感情。这既是供销合作社的光荣传统,也是做好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本质需要。有了这种精神和情怀,我们一定能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传承和弘扬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大力推进“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