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国的有机产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1月7日上午,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农业部、科技部、环保部和国家认监委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湖北、福建、内蒙古自治区的40多家有机相关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国际商会副秘书长熊训林主持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熊训林宣布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农业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家认监委的参会领导分别表达了对有机委员会成立的祝贺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期望。之后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主任赵晨宣读了有机产业委员会筹备情况及工作设想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有机委员会工作规则,选举产生了4个执行主席单位及相关负责人,2个执行副主席单位及相关负责人,6个常务委员单位及其负责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供销合作行业分会被推举为执行主席单位,秘书长崔向辉出任委员会理事。大会同时推举北京华夏沃土有机研究院彭海院长担任委员会秘书长。
会议指出,有机委员会的成立旨在搭建有机产业行业科研、生产、加工、融资、运输、销售和认证监督等环节合作交流的平台,帮助有机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国有机产业发展。崔向辉表示,作为有机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单位,贸促会供销分会将充分调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力量,与各成员单位精诚合作,共同为促进中国有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群策群力 攻坚克难 做大做强有机产业
观点服务: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统计,2012年全球有机农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3040万公顷,其中中国的有机产品生产面积已经从2002年的23.2万公顷发展到185万公顷,位于全球第三位,仅次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到2012年底,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证书数达到7688张,有机产品生产基本覆盖全国。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的有机产品出口额在5.5亿美元左右,国内有机产品销售额80亿元人民币。
在我国有机产业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可谓是恰逢其时。在此次成立大会上,相关政府部门都从自己分管的领域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有机产业发展的期许,表达了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支持的愿望,希望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做大做强我国有机产业。
发展离不开技术与服务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处长杨经学:
长期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并从战略上进行了整体的部署实施。一是不断强化有机科技研究,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有机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相应部署。比如将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二是不断加强对绿色有机农业的科技支撑,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富民强县”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中,均设立了项目和课题。此外,科技部还联合农业部等五个部委批准建立了12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目前,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总体向好,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瓶颈依然存在,这需要相关部门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一是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尽快完善有机产品认证体系;二是要真正将法律制度落实到实处,切实加强有机产品全流程监控;三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有机农业产业政策;四是要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尤其要提高有机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技术创新;五是要进一步推广环境保护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主任顾少平:
国家认监委要求各认证机构充分利用现代成熟的防伪、追溯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国家认监委统一的编码规则要求,赋予每枚认证标志唯一编码,国家认监委提供该数据库统一的查询方式,为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服务。目前有机码的使用已经初步实现,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的面积达到160万亩,2013年我国有机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638亿元。
国家认监委作为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部门,从2011年开始就开展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工作,充分调动地方发展有机产业的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有关职能,探索建立了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地方政府负总则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的责任机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这项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目前已经有23个县市被列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覆盖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200多家,占全国有机生产企业的3%。通过开展有机示范创建工作,各个示范区内部都制订了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有机产业的专门推进和监管机构,同时建立了有机产业的协会组织。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对有机产品认证的监管,对有机产业发展也是一个大的推动。国家认监委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按照统一发展目标,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与各地的质监部门、地方政府和认证机构一道,继续支持有机产业发展,坚决维护有机认证的信誉,为我国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建设稳定中国作出贡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邹国元:
在生态文明被提到非常高的地位的今天,有机委员会成立正当其时。
2013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协助农业部做了一些生态有机方面的规划,我也见到了我国有机事业的迅猛发展,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现在做这件事确实是社会的需求。过去我们联合农业部几个兄弟单位在京郊以及北京周边地区的有机企业做了一些技术支持的工作。我认为有机认证是一个过程,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非常重要,不是简单的“四不用”。未来我希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大家协同合作,为我国的有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前景看好 大有可为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云龙:
选择有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是选择一种生产方式。在眼前,选择有机也是对环境恶化、食品不安全的抛弃。我期盼企业家投身有机产业,首先是认同有机农业的价值观,然后才是追求利润。
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高端市场,比如城市白领、星级宾馆饭店、国际市场等,这为我国有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且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有机农业在中国兴起有厚实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但针对有机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对有机企业有两点建议:
一要研究政策。政策很可能是企业运营中最大的风险源,比如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对企业而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蕴藏无限商机,但同时,“舌尖上的”安全也已经被提高到执政能力考验的高度,意味着提供安全的农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底线。
二是要遵从国家法规规范和标准,力求与国际接轨。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理念,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从产地环境、投入品(药、肥、水、包装材料等)、生产过程的农艺措施、采收储运等各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要对可能危害质量和带来安全问题的关键风险点进行重点监控,严格按照法规标准规定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执行顺向可追溯,逆向可追责的质量控制模式。
真正的有机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但是否按照标准生产则是“管”出来的。管更关键,既有自律,更有第三方监管。可以是企业内部质控部门监管、认证机构监管、有机产业委员会监管,也可以是政府部门监管。只有保证产品是有机产品,是高品质的有机产品,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让监管无可挑剔。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亚洲委员会副主席周泽江:
从1989年我国引进有机概念到如今,中国的有机产业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令人刮目相看。过去,国际上介绍有机标准只介绍美国标准、欧盟标准、日本标准、国际标准。如今,很多外国的专家在作报告的时候会提到中国标准。这是因为我国有机产业监管已经逐步规范,甚至有些标准在世界上已经是最严的了。特别是我国有机追踪码的做法,是世界上唯一的。当然我国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市场上还是会发现假的有机产品,但有机码已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假的有机产品流入市场,这种状况是一大进步。
我国有机产业发展至今,我深深体会到贸易平台和技术平台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搭建了一些贸易平台,但是比较零散,影响力也比较小。现在如果有机委员会可以牵头搭建这个平台,对我国的有机产业发展将是一大促进。在技术平台层面,我认为要团结农业部门、技术部门等,技术不到位,有机产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我国发展有机产业以来,在2003年以前基本是以出口为主,2003年以来,国内销售额首次超过国际。但以我国一年的销售额为638亿人民币为例,平均到每个公民身上只有5欧元多一点,而排名世界第十位加拿大人均有机消费额都达到57欧元,我国的人均消费额是世界第十名的十分之一还不到,由此可见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刘玉凯:
很高兴看到我国目前有机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这次我国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委员会在这种形势下成立是国家的需要,是有机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开始提出“有机食品”概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机产品”,现在又提出有机产业,内涵越来越丰富。我认为,有机产业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范围非常广,从这点说,今后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很艰巨。希望委员会成立后,能充分发挥我国与他国的桥梁作用,企业单位与政府的桥梁作用,推动我国有机产业的发展。
实践感受:
有机认证助力发展
天津市清水思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09年10月,经过4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3月,合作社发展成为拥有78户社员、15400亩土地、社员出资总额600万元的大型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探索开展了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养殖,在稻田里养殖水产、虾蟹,并推广种植优质有机水稻新品种,通过立体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稻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稻田的绿色经济效益。
2010年10月13日,合作社取得了由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颁布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认证面积333.33公顷,合计土地5000亩。2012年10月13日,合作社正式取得由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颁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天津市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大面积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商标的合作社。通过有机认证之后,合作社稻米和水产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广,成功进入了航空食品、铁路食品等领域。
合作社财务总监姜丽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合作社将抓住有机食品发展的大好机遇,让小稻谷催生大产业、小产品对接大市场、小园区造就大基地、小乡村实现大发展,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合作社期待技术支持
内蒙古宁城县哈尔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南部,游牧生活的悠久民族习俗让这片肥沃的土地生产出独一无二的有机粮产品,在崇尚自然、绿色、环保的今天,“哈尔沁”有机粮基地应运而生。“哈尔沁”有机粮起初以玉米、水稻、谷子打造无公害产品,2011年开始以水稻、玉米、小米、黑豆、绿豆、红豆、紫苏七个系列15个品种生产有机粮精包装产品。
合作社由大学毕业生何松岳回乡牵头和当地6户村民共同创办。何松岳知道有机是未来产品发展的趋势,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当地政府支持,从信用社担保贷款发展有机种植。如今合作社已从当初的50亩基地发展到2500亩,并拥有53名基地负责人,负责基地生产、监督260名社员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哈尔沁”品牌有机粮真正步入了“合作社+基地+社员”的良性循环模式。有机产业是良心事业,“哈尔沁”有机粮的生产加工,严格采用有机农业标准生产,不使用转基因种子,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合成的元素,全部以当地游牧生活习俗,以牧草、免耕、土地休闲、放牧来补充土壤的养分。
合作社业务主管赵联文表示,我们投身有机产业不怕吃苦,但我们碰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却不能仅仅靠吃苦来解决,所以希望加入有机产业委员会后可以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这样合作社发展有机才能走得更远。
相关链接
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第三方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肉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化妆品,甚至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是指在未被农药、化肥污染过的原生态土壤上进行的有机种植,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生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绝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化肥及转基因技术等,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也没任何人工合成化学成分,从加工、生产、包装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和健康原则。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供销合作社系统有机产业发展情况
随着有机理念在我国的逐步兴起,供销合作社系统也越来越重视有机产业发展。截至2012年底,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7.7万家,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认证的专业合作社17623个。其中,通过有机认证的有2048个,通过绿色认证的5027个,通过无公害认证的10548个。
为了促进供销合作社系统有机产业发展,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供销合作分会于2013年9月在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期间举办了“2013年第四届中国(廊坊)国际有机食品展览会”,来自国内外的160余家农产品企业参加了此次展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供销合作行业分会秘书长崔向辉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供销合作社是发展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角色,合作社在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产销中的作用和价值应达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贸促会供销分会有信心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