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助力“圆梦” 情系“三农”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开展“圆梦”工程 “根源扶贫、人才设计、深度服务”一举三得
□ 李 军

 

核心提示:

    贫困农民家庭子女就业难、偏远地区金融网点人才流失、助农金融服务需求趋于多样化等问题,在偏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和创新。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试行开展了“送农民子女上学,圆学习工作梦想”的“圆梦”工程,在综合解决上述问题上初显成效。       

  授之以渔

    “圆梦”工程是一种根源扶贫,是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从根源上帮扶贫困农民,让农民的孩子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与吉林省经济干部学院开展委培合作,实施了“圆梦”工程。

    两年来,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训、返乡工作”的方式,面向吉林省内99个偏远乡镇的贫困农村家庭,定向招收高考分数在300分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150人。经考试选拔的学子只需交纳很低的学费,便可在高校接受为期一年的专业委培,结业合格后,由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录用为正式员工,并安排到家乡网点工作。目前,第一期试点招收的50名学生已全部结业并上岗工作。

    许凤婷是一名来自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县集乐乡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姐姐考入吉林师范大学后,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入不敷出,弟弟17岁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2012年,许凤婷考取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因家里实在无法供其上学,而打消了上大学的念头。恰逢该省农信联社开展“圆梦”工程,不但让她圆了进高校深造的梦想,而且解决了工作难题,稳定的工资也有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境。

    员工本土化

    “圆梦”工程是一种人才设计,以“内部培养,员工本土化”设计方式解决农村地区信用社人才流失的问题。

    由于偏远网点地域特殊性,信用社在员工管理上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近几年,随着偏远地区农民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该省联社招聘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被分配到偏远乡镇网点时,都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上下班不方便、与毕业预期环境存在差异等切身问题使大学生员工不愿到偏远地区网点工作,偏远地区网点大学生员工想尽办法,调离很容易引发偏远地区网点大学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波动,即使留下的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偏远地区网点员工缺乏问题成了基层行社规范管理的瓶颈。

    通过开展“圆梦”工程,使偏远网点员工本地化,有效解决了人才流失和暗箱操作的问题,本土员工更加适应工作环境,生活、婚姻等切身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员工能够安心在本地工作,对网点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省联社通过对去年招收的50名员工所在网点的了解,目前涉及的41个乡镇偏远网点人员工作积极,思想稳定,有效促进了网点的规范管理,解决了偏远地区网点人才匮乏问题。

    2013年,松原地区发生地震后,在前郭联社查干花信用社工作的委培员工王欣和孙文莹,在灾后始终坚守在灾区一线,“是一份浓厚的乡情让我们不愿离开,我们想为家人和父老乡亲抗震救灾多做一些事。”她们说。

    通过“圆梦”工程招收的员工,对家乡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服务需求比较熟悉,成为搭建融资信息平台信息员的最佳人选,他们更易于发现和反馈贴近当地农民实际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对改进当地信用社服务水平、加大扶农助农力度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深入农民心田

    “圆梦”工程更将带来一种深度服务,让农民的孩子带着最朴质的感情为农民服务,这种服务将更加深入农民心田。

    目前,该省农信社通过开展“四个一”工程,在村屯建立了6092个助农金融服务点,随着金融服务点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在新业务宣传、风险防控、服务点特约商户培训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地员工可随时为服务点特约商户提供这些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为助农金融服务点新业务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普惠金融更加有效地覆盖到偏远地区。

    该省农信社“圆梦”工程刚刚启航,随着试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今后,将在农信社深入融合“三农”、助推服务提升、促进健康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