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人,也有性情。在笔者看来,有三种不同性情的企业——如刀、如山、如水。
有的企业像是刀,倾向于最大程度地攫取利润。有一种企业像是山,规模比较大,拥有更多的资源。如山的企业已经足够强大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在合作的方面,他们要一支独大。
还有一种企业像是水。水还少的时候,很容易干涸;水还小的时候,很容易被堵住。但是,他们懂得与周围的水连接共生。水无常形,集细流以成江海,便能容纳与承载更多的东西。做如水的企业,就要真正尊重用户的价值,真正善待员工,真诚对待合作伙伴。对于竞争对手,他们也坚持不冲突不否定,并且恪守只接收同行流失的人员,但绝不通过猎头挖人的原则。将所有这些能量都融入细流,终至浩荡。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按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参与竞争确实会很累。原因在于,当你选择做水,在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很难坚持下去。细流在暴晒下没多久就会干涸,在崎岖中小小的障碍物就把前路堵塞。自己还弱小的时候,选择做水一样的企业甚至会让人嘲笑“太傻太天真”。然而水有一个特性:涓涓细流汇集起来能成海。当成为江海之后,它就不仅能够承载,还能够推动。
任何企业都生活在生态圈中。理想的状态就像犹太人开加油站的故事那样:加油站来了,汽车美容院就来了,接着饭店也来了,旅馆也来了……整个区域就这样繁荣起来。遗憾的是,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奉行另一个逻辑:有了一个加油站,然后竞相在同一区域去开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加油站……最后大家都死掉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决不能依靠这样无序的竞争。
如水的企业与如刀的企业竞争并非易事,但是并不是不能发展,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到位,在竞争中那种“笨笨的”做法,最终反而会帮到自己。
例如笔者的企业现在也面临挑战。现在公司三百多人了,过去一百人的时候那种通过很长时间磨合而来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会被稀释,新队员的甄别培养和融入有一个过程,人均产出大幅度下降,要假以时日才能慢慢爬坡。尤其在一个不功利的团队文化中,这种爬坡会更慢。
这是管理上压力最大的时候,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文化太“如水”了,需要一些变革。笔者渐渐领悟到,文化可以“如水”,但里面一定要有“如冰”的成分。因为冰,它是水的变形,但绝不是刀。组织职业化进程将现阶段最大的机遇和挑战。
笔者也期待企业能在拥有自由和自治的精神的状态下,能建设契合的结构和制度,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