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年前的最后一天,美国化妆品巨头露华浓宣布,作为其重构方案的一部分,公司将撤离中国并裁员1100人,并称此举将为公司每年节省1100万美元,并将原因归咎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消费减少。
增长乏力
露华浓方面表示,配合此次撤出中国计划,将裁员的1100人中,940人为通过第三方公司雇用的美容顾问。财报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露华浓实现总收入10.2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3%。除了在美国本土市场同比略增长0.2%外,露华浓在其他市场均为负增长,其亚洲地区的营业收入在这期间则下降了3.5%。
以彩妆为主的露华浓可谓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化妆品牌之一。早在1976年,广州友谊商店就开始销售露华浓唇膏,证明这家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这个市场。
但“起大早却赶了晚集”,据了解,露华浓2012年净营收14.3亿美元,中国业务仅占约2%。彭博报道称,尽管中国护肤产品需求量很大,但对许多西方护肤品公司来说中国仍是颇具挑战性的市场。欧莱雅公司在2013年10月30日发布的第三季度销售报告中说,中国的市场“虽然仍充满活力,但发展缓慢”,其当季销量增长11%。
渠道是致命伤
日化行业资深专家冯建军称,露华浓采取严格的工厂零库存制度、纯粹照搬欧美做法,要求代理商小心订货,导致货品不全或者缺货,也造成了此次的退出。同时,露华浓定位也较为模糊,彩妆、护肤等业务在渠道上没有做区分,以至于各种产品线渠道相对混乱。
广州市野火公关咨询公司总经理彭儒霖认为,露华浓在中国最致命的硬伤就是渠道。“露华浓没有代理商,其营销团队缺乏人才,使露华浓无法进入主流的化妆品销售渠道中,归根到底是其总部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投入不够。”
“渠道下沉几乎成了国内化妆品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某化妆品品牌负责人表示,如今三四线市场才是化妆品品牌快速发展的大市场,欧莱雅、宝洁等巨头的渠道,已经直接开进了各大县级市场。而露华浓官网显示,其在中国的业务遍布全国50个城市。不过,露华浓的门店基本只到省会城市,其渠道并没有往下走。
此外,“露华浓运营思路墨守成规也是影响其销售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冯建军说,“而且,露华浓一直不太适应中国市场及中国消费者,鲜有推广”。
(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