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历届领导班子认真履职、团结奋进、负重攀越,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贵州信合实现了从突围到崛起,从突破到跨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差到优的蜕变,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披荆斩棘,十年峥嵘岁月、十年革故鼎新,一个“新”字,是这段风雨历程的集中体现和生动阐释。
业务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年来,该省农村信用社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发展激情和动力,始终保持全省金融机构中存贷款增幅第一位的发展势头,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幅度,年份业务发展速度居全国同业的前三位。
截至2013年末,该省农信社资产总额已成功突破4000亿元,达到4340亿元,是2003年底的14倍以上;各项存款余额3027亿元,是2003年底的17倍以上,存款存量市场份额接近22%,是全国唯一一家存款市场份额超过当地20%的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86亿元,是2003年底的近14倍,贷款存量市场份额20%;存、贷款余额与新增额市场份额均位居省内同业之首,盈利面达100%。
改革改制激发新活力
十年来,在改革改制工作的引领下,该省联社按照该省农信系统“一盘棋”的总思路统筹改革发展,带领全省农信系统竭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贵州信合的发展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截至目前,已有贵阳、兴义、湄潭、毕节、铜仁、瓮安、安顺、独山、仁怀、凯里等10家农商行先后挂牌开业,其他提出筹建和开业申请的改制联社,也正在积极稳妥推进有关工作。2013年以来,该省联社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全面研究拟定省联社履职转型的未来改革目标规划,进一步把握改革热点,进一步明确改革重点,进一步攻克改革难点,奋力推动该省农信社改革向纵深挺进。
支农支小取得新成效
该省农信社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秉承“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
从2008年起,贵州农村信用社就开始探索实施“走出去”战略,树立“服务跟着农民走”的理念,在安顺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在省外建立13个服务点,为外出农民工提供贴身金融服务,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有序引导26万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通过与各市(州)深化银政战略合作,因地制宜扶持当地特色农业、非公有制经济、小城镇建设等。近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于”要求,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资金需求,确保涉农贷款的增量、占比和增幅逐年上升,该省联社先后出台支农评先奖励办法、全省农村信用社主要指标增比进位考核办法,将存款、贷款、支农金融服务、不良贷款、经营效益等主要经营管理目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有效的双向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农户的信贷资金需要。
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该省联社坚持把信息科技建设和网点建设作为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信贷管理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农信银共享灾备项目、个人存款账户核实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系统、保险代理系统、期限管理资金系统、二代支付项目等上线和建设工作。
从2007年起,该省农信社积极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着手设立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通过6年的努力,该省农信社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有较大集贸市场的村寨建立了固定网点57个、便民服务点154 个,让400多万边远山区的农民享受到了普惠性金融服务,6年来共为农户节约开支约2亿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
十年来,贵州省农信社共招收新员工10022人,使系统内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从2003年的33.66%增至81.71%,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从2.13%增至45.09%,博士、硕士研究生比例也逐年上升,有效改善了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充实了员工队伍,使整体队伍素质得以大幅提升。
该省联社采取“内外结合”和“校企联办”方式,以加强在职员工的学历教育和教育培训力度为着力点,全面提升贵州信合员工队伍素质。
企业形象得到新提升
该省联社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与团省委共同发起“春晖行动”,开展了“春晖感恩教育”、“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春晖映晚晴”、“温暖贫困母亲”、“春晖助学”等系列主题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参与。在应对雪凝灾害中,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救灾应急贷款3.8万户1.6亿元,支付低保金60万户1.9亿元,代理政府发放各类救济款项81万户6.3亿元。在灾害面前,全省信合员工慷慨解囊,踊跃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灾区捐款218.92万元。
十年来,贵州省联社共向社会捐助资金2131.59万元。通过对贵州农信社的企业特点和长期以来的文化精神进行思考、总结,提炼出“诚者信合”这个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该省农信社统一的企业文化品牌坚定信心、提振精神、汇聚力量、树立形象,全力打造全省农信社统一的企业文化品牌,引领贵州信合“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