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优选”是顺丰战略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表面上看,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的顺丰优选只是顺丰涉足电商的一个试水项目,但实际上,它却是决定整个集团未来可否顺利转型的背水一战。
用王卫的话讲,“顺丰优选”是一个“绝不能失败的项目”。
当然,顺丰做电商也是有底气的。
物流和仓储方面的先天优势自不必说,如果再加上2012年初顺丰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事实,可以说,顺丰已经拥有互联网电商需要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必备基础和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王卫只需要再顺势构建一个汇聚商品流的电商平台,应该是顺理成章,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但顺丰优选的挑战随之而来。
尴尬定位
从顺丰优选营业执照上所列的经营范围来看,王卫起初决定做电商时,其终极设想是做包含食品、日用品、电器、服饰、文具等综合型的百货类电商(平台)。
或许是缘于前期投入有限、聚焦试错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才决定专注于做食品电商的。
或许又受到生鲜业务是电商最后一块“蓝海”的商业诱惑和鼓躁,才决定从生鲜食品做起,集中发力。
生鲜是“蓝海”市场,这一判断没错,但顺丰错在驾驶了一艘“顺丰优选”这样小体量的豪华游艇,就去下海捕捞。纵是船体坚固、路线正确,但船的体量有限,收获也自然有限。
所以,顺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要么像淘宝、京东、一号店这样的电商大船,在(生鲜)食品领域快意圈地、大肆捕捞;要么如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等专注做生鲜的小型垂直电商,还是愿意以“补给服务商”的身份,加入这些巨型平台电商的“联合舰队”,确保分一杯羹。
让其倍显尴尬的是,顺丰优选这一水上飘的“豪华游艇”,一方面不甘心被收编,一方面又没砸出大电商的大价钱。
生鲜电商这块市场的启动本来就极其缓慢。目前国外专注做生鲜食品的B2C电商如FreshDirect、PeaPod、Ocado、AmazonFresh等,都算不上成功。美国也好,英国也好,在冷链物流极其成熟、消费者偏好或习惯冷冻食品的大前提下,这些食品电商长则发展二十多年,短则也有六七年,其年营收规模至今也不过4亿~11亿美元左右,而且目前还没有一家实现盈利。
那么与此相对照,在中国冷链物流极不成熟(自然配送成本就高)、消费者对冷冻食品需求有限的前提下,专注做食品的国内规模电商的“钱”途岂不更加堪忧?
以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而言,电商平台从小到大的培育过程,可以靠3C起家,可以靠图书起家,可以靠服饰起家,但靠食品特别是靠生鲜起家,就有很大问题了。损耗过高、产品无法标准化、品类过杂,就是那过散、过乱、过于原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也并非靠一个企业之力就能解决。
也就是说,无论是传统的零售商,还是新崛起的零售电商,只要是想做规模化,都远不能把“生鲜食品”作为核心或主营业务。
起点吸引人气,补充品类的配角作用可以,但要作为核心业务,还是远远不够的。
总而言之,顺丰优选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战略上太过不甘心,战术上又太过小心,造成在定位上首鼠两端的摇摆和尴尬。
低迷的流量
若以互联网成功电商的标准衡量,顺丰优选的表现实在有些平庸,特别是网站流量不稳、持续低迷是其最大的问题。
根据ALEXA的监测记录,“顺丰优选”网站的访问量曾在三个时间段达到峰值。一次是2013年3月下旬,接连启动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苏州、武汉、杭州等8个城市的常温配送期间;一次是2013年6月下旬,估计与当时的电商“荔枝大战”有关。另一次则是2013年11.11的“双11”活动。
根据顺丰优选对外公布的数据,与2013年11月第一周的平均水平相比销售额增长2672%、订单量增长1727%、网站流量增长456%。这样的数据貌似华丽,但自己与自己比较得出的“虚高”增长,反倒显出顺丰优选的不成熟和不自信。
双11流量猛增,一方面证明顺丰优选以往流量和订单位确实不尽人意,要不是起点低,数据怎么可能如火箭般上窜呢?另一方面也只是证明了顺丰优选“满299减100”的“大出血“促销一时有效。顺丰优选宣扬”当天超过29%的客户转化率“其实也间接证明了消费者只是冲着买便宜货而去的,远远谈不上什么“食品革命”。
再从订单数量来讲,与其他食品网站相比,顺丰优选也算不上有多出彩。以水果为例。顺丰优选骄傲地宣传当日直采柳丁橙卖出了20.8吨,可本来生活双11当日的褚橙预售总量超过了200吨。平常顺丰优选的销量也不尽人意。2013年6月份,顺丰优选上线一周年时,宣称台湾柳丁橙累计销售超过45吨、赣南脐橙累计销售超过50吨,也与去年本来生活销售200吨褚橙有着明显差距。有媒体根据顺丰优选双11的数据,乐观估计其日成交额在120万元左右,全年交易额可达4.38亿元。而按笔者掌握的资料推断,数据减半或更符合事实,即日平均成交额60~70万元左右,全年交易额应不会超过2.5亿元。
耐人寻味的是,2013年9月9日, 顺丰优选开通华南、华东两仓,宣布可常温配送37城、冷链配送11城时,网站流量提振幅度却是非常有限。2013年12月1日,顺丰优选宣布将常温商品配送城市扩展至全国,网站流量变化更是让人难堪。
虽说对于所有垂直B2C网站而言,流量低迷是共性,但与顺丰的投入和资源匹配力度相比,顺丰优选的流量低迷得确实有点不好意思。对此顺丰优选管理层有一个奇怪的解释,那就是低流量是刻意为之,因为害怕流量太大,客户暴增时会影响服务品质。而且在他们看来,增加流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譬如在天猫、京东开设顺丰优选旗舰店,导入这些巨型电商平台的流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013年双11前夕,顺丰优选悄然入驻天猫,此后宣布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增长数据。但应该看到,顺丰优选作为一个垂直平台,以自杀式的低价促销,从天猫这样的大平台导入流量,不但不能够持续,而且意义不大。可参考的事实是:和顺丰优选业务、规模、商业模式都非常相似的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生鲜电商,在天猫和京东都设有旗舰店,但流量导入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退一步讲,且不论从天猫、京东导流量的真正效果如何,本身做平台的,还要从别的平台导流量,那么顺丰优选这一平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值得怀疑了。何况,这样做就不是王卫做顺丰优选的初衷了。
转型的可能
综合种种迹象判断,尽管顺丰优选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王卫还是坚持会把它做下去,而且只做垂直食品电商的定位也应该不会变。
一是王卫要做冷链物流布局,顺丰优选可充分发挥其试验平台的价值,通过不断试错和创新尝试,把电商生鲜食品业务摸熟跑通,从而为顺丰“物流百货公司”提供生鲜食品物流解决方案积累相关经验。
二是王卫放不下平台梦想,也不愿意错过转型成为亚马逊那样巨型电商的机会。在他看来,顺丰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三流合一的“闭环”商业生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不妨就以这两个理由为前提条件,具体设想一下顺丰优选如何优化或转型,能够更好地担负其平台的战略使命和价值意义。
如果说做垂直食品电商没“钱”途,那么换个思路或做法,搞开放式生鲜食品导购平台却可能很有戏。垂直食品电商大多不赚钱,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欲望太盛,想法太多,摊子也铺得太大——平台自己做,物流自己做,品牌自己做,仓储自己做……什么都想自己做,什么钱都想赚,又怎么可能做好呢?
顺丰优选应该借鉴美丽街或蘑菇街模式,以导购为最主要商业模式,利用各种优惠手段,将其他各大平台的优质生鲜食品电商吸纳过来,选拔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物流必须选择顺丰。
消费者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平台,顺丰的最终目标也不应该是再打造一个(可能多余又无用的)电商平台,而是要整合整个互联网生态下各个平台的优质生鲜食品电商,并为他们提供专业配套、快捷安全的仓储和物流服务。
如果顺丰优选转型为导购平台,除了有助于解决网站品类单一,扩张缓慢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大大降低网站运营成本,从而”轻资产“运营。客单价、毛利率、重复购买率、退换货率、用户活跃度等”一地鸡毛“的事情,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
顺丰优选只要专注自己最专业的物流领域就OK。
除了导购,顺丰还可凭借”产地直采“和”海外直购“的渠道优势,开展一项新的业务,那就是做生鲜食品供应链的前端控制,为导购平台上聚合的优质食品零售商提供安全优质的货源。
最后一个建议,那就是为了增加顺丰优选平台的招商吸引力,还可向合作的商家承诺,利用顺丰庞大的快递员队伍,以广告传单或产品目录方式,向家庭或公司消费群体多频度地推荐平台的导购产品。这是其他电商平台都不具备的宣传优势和渠道优势。
(段战江)
评论
如果,京东和腾讯在一起
一个是中国最具潜力的电商公司之一,一个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如果二者在一起了,他们可能会是谁?
京东与腾讯?是的,你没有听错,请对号入座。
眼下,绯闻正在发生。消息称,继此前腾讯入京东失败之后,正考虑再度入股京东,而京东CEO刘强东近日也从深圳回北京,其南下的重要考虑就是京东的股权问题。
这真是电商里的头号资本大事,不妨试想,如果,京东和腾讯在一起,苏宁会怎么想,当当会怎么想?还有易迅,它会很受伤吗?
绯闻不断
“电商高调往往是融资的前兆”。
从北美“游学归来”后的刘强东近期频繁曝光,老冤家当当网李国庆如是评价刘强东的近期表现。这几天电商圈的传闻似乎在主动印证李国庆的预言——有人透露,腾讯在与京东洽谈入股事宜,至于谁主动,谁被动,便不得而知。
面对这一传闻,当事人双方均保持缄默。外界倒是多少显示出极大热情与兴趣,收与不收,买与不卖,众说纷纭。
否定者说,京东刘强东行事彪悍,英雄独断,不肯委身,寄人篱下。何况腾讯亦控股易迅,易迅虽小,与京东规模相差10倍,但易迅却与京东直面竞争,是京东的Mini版本。
据一位电商资深人士估算,腾讯在易迅上至少砸了10个亿,这多少有些不值当,更何况,腾讯近期在重新做战略规划,计划明年易迅在3C上做到与京东媲美,规模200亿。
否认者有否认者逻辑,而认定此事的人,亦有自圆其说的一套。所谓,空穴来风,势必有因。
认定此传闻确有可能的人说,原因有三。
首先,虽然刘强东未必肯卖,但京东投资者却有套现退出需求。
例如,2012年底京东降低估值融资,新股东加拿大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并非VC风格,求稳健回报,即便是老虎基金,2012年亦通过上海某财经调查公司界定其退出风险。2013年底,刘强东亦表示过,京东短时内不考虑上市,倘若要急于求稳,全身而退,如果投资者退出,腾讯接盘,亦未尝没有这种可能。
其次,在微信强势资源倾斜下,包括易迅在内,腾讯电商今年增长超过100%,可谓形势喜人。
但与淘宝、天猫,甚至京东比较,却是相形见拙。2013年上半年,腾讯电商收入41.13亿元,即便2013年全年突破100亿元,与京东过千亿元规模相比,依旧小巫见大巫,更何况淘宝与天猫2012年便交易过万亿元。电商格局已定,腾讯系除易迅之外,好乐买等鲜有建树,要与虎谋皮,奋起直追,必须大规模并购。要破釜沉舟,老三联合老二,追赶老大,未尝不可。
最后,从战略角度考量,与京东结盟,也是腾讯进军电商的不二之选。
受惠于移动战略,尤其是微信的成功,腾讯公司市值逼近1200亿美元,京东估值在100~300亿美元,腾讯公司不缺钱,也可增发新股筹钱。有人说,腾讯拿200亿美元直接收购,然后腾讯市值至少能再涨个100亿美元,这买卖,值!
任何传闻背后,都有其利益诉求。传闻可能是有人造势,可能是有人求变,也可能是竞争者搅混水,但探究传闻源头以及利益诉求,倒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寡头时代的战争
京东与腾讯公司,渊源颇深。
易迅之前,腾讯曾试图投资京东,不过腾讯意在控股,但刘强东终究是个强势的创始人CEO,不肯妥协。控股京东不成,腾讯便转投易迅,入股之前,就易迅的经营状况,腾讯投资部门曾咨询过包括淘宝在内的众多圈内人士,唯独没有问京东。这意味着,“腾讯电商的挑衅气味十分浓重”。
2010年9月16日,派代网在北京海航万豪酒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电商峰会,那时候腾讯已经确定投资易迅,当时在那个会议上,腾讯电商与京东的人不期而遇,京东的员工很不客气地问,“为什么你要投资易迅”?当事人回忆说,彼时气氛颇为紧张。
腾讯曾试图控股京东,也顺理成章地为此次传闻埋下伏笔。
其实,腾讯电商也好,京东也好,淘宝、天猫也好,PC领域的电商格局已经定型,铁板一块,固若金汤,反倒是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给了移动电商重新论资排辈的机会窗口。
譬如,京东移动端用户破亿,又譬如去年开始甚嚣尘上的微信电商,这给了京东与腾讯电商追赶的新机遇,谁都不愿错过。
一位资深电商从业者道出了新的电商形势,“现在不一样了,腾讯手上的资源多了很多,加上京东的能力还是大有可为的”。
的确,“京东+微信”,抑或是“易迅+微信+京东”,之于京东,之于腾讯电商,都将是很有想象力的格局,是打一次翻身仗的机会。时代变了,移动电商机遇颇多。
有人说,冷兵器时代,战争是一门艺术,但现代战争却成了重复按按钮的无聊程序,互联网、电商也一样,回想当年,PC时代,群雄逐鹿,那是何等有趣,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变成寡头城下之盟的会议室之争,重复的签支票程序。
(Zen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