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之一,春秋两季的茶博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是必参加的。2012年11月,作为茶媒体新人我第一次参加广州秋季茶博会,不仅看到了庞大的规模,还有力地感受到行业的发展脉搏。展会最后一天,我在汇聚众多中小企业展区浏览,顺手带回来几泡红茶。回到北京后,闲暇的周末拿出来试饮,立刻被它醇厚的滋味吸引,这才仔细看看,原来是“英红九号”和“山红一号”,并记住了出品企业——清远市敬业茗茶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我再次参加广州茶博会,应约来到敬业茗茶展位,一年的时间,他们已经从众多中小企业的标准展位中脱颖而出,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业界。我采访了敬业茗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锋,从他的讲述中,我不仅了解到敬业茗茶 “山红一号”诞生的精彩故事,还看到了英德红茶发人深思的曲折发展历程和扬鞭奋蹄的腾飞前景。
敬业茗茶:
从自有品种到自主品牌
黄建锋,天生一副和气生财的面相。他先为记者介绍了清远敬业茗茶的发展历程。2008年,敬业茗茶有限公司前身敬怡茗茶庄开业;2009年,他们引进福云系列茶种在笔架山种植;2010年,福云系列重新和本地山茶嫁接培植出“山红一号”;2010年6月,敬业茗茶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8月,敬业茗茶注册“山红一号”、“敬怡茗茶”、“笔峰山”品牌;2011年,“山红1号”被清新县旅游局指定为接待用茶,“金毫茶”被清远市指定为旅游礼品茶。
从他简单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山红一号”在敬业茗茶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在自有品种基础上发展出自主品牌,为后来形成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贸易全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敬业茗茶在发展之初就具备比较强的品牌发展意识和市场保护意识。
“山红一号”:
传承了英红的传统和地利
采访自然离不开对“山红一号”的品质。黄建锋说,“山红一号”是敬业茗茶的娇子,她的诞生传承了“英红九号”的优良制茶传统,也体现着清远、英德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更凝聚着敬业茗茶科研人员和员工的心血。
广东清远、英德地处喀斯特地区,峰峦起伏,在广东这个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保持着天然、健康的品质。同时,本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对湿度79%;无霜期长,霜日不足十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PH值4.5—5之间。他自豪地说,清远的气候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是山红一号能够实现优异品质的先天条件。
敬业茗茶的品质追求
能将英红的辉煌历史与优美环境转化为优异的茶品还需要敬业茗茶不懈的努力。黄建锋说,我们敬业茗茶在品质方面一直有着很高的追求。
作为清远市清城区唯一的一家茶叶生产企业,敬业茗茶将茶叶基地建设摆在重中之重。早在2010年前,他们就与茶农合作,进行了大量优质茶的育苗、种植工作,2013年育好的茶苗种植面积达到近3000亩。现在除“英红九号”、“山红一号”和“珠坑特早”等金牌茶树品种,还外种植有“清新白珍”、“深谷幽兰”、“黄金茶”、“粤韵红风”等优秀茶树品种。他们的三大金牌品种茶苗培育基地分别在清新的南冲、珠坑,还有英德的黄花镇。基地的环境温和,土壤肥沃,以保证茶苗品质的绝对优良。
敬业茗茶一向重视育苗技术的更新,不断学习与引入优秀的技术。2013年8月,他们与华南农大签订了“产、学、研”深度合作计划,在敬业笔架山生态茶厂厂区内设立“华南农业大学敬业笔架茶厂产学研科研基地”,并由公司提供茶苗研究基地及科研经费,华南农大为种苗的繁育与种植提供先进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指导。这项合作不仅为敬业茗茶引进了国际领先的技术,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精益求精的未来
2013年广州茶博会上,黄建锋告诉记者,我们花了大本钱做特装展位,就还要将以“山红一号”为代表的敬怡红茶优异的品质推广开来,让更多人享受到敬怡红茶。
据介绍,敬怡红茶制作技艺高超,大致分为采摘、初制、精制三个过程。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到7月为采摘期,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高档茶以一芽一叶为主,茶叶偏嫩采摘。鲜叶在初制加工前,要进行分级,使原料均匀一致。初制过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4道工序。精制成商品茶,目的是整饬细致、分别等级等,使茶叶达到外型整齐与内质一致。传统工序有十几道,主要是烘焙、筛分、拣剔、补火、匀堆5道。传统英红采制工艺独特精湛,均为手工操作。敬业茗茶自创立后,制定了制作技术规程,采制技术得到规范与提高,除拣剔一项外,其余工序均可用机械制作,成品更加整齐划一。为适应市场需要,尤其是年轻群体快捷生活的特点,他们又推出了“英红九号”、“山红一号”的袋装茶,从产品到市场精益求精。
从展会可以看到,以英红为品牌旗帜的广东本土茶企群体正实现着振兴和崛起。敬业茗茶用自己从“英红九号”到“山红一号”的发展历程书写了一个令人关注和期待的范本。对未来的市场,黄建锋和他带领的团队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