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货币供应毁大清(上)

□ 雪 珥

 

核心提示:

  新式铸币机大批量生产出来的铜元,有着高达63%以上的“铸币利润”,这成为各地财政新的增长点,刺激地方政府一拥而上——而早已丧失了权威资源的中央政府,对此乱象却无能为力。货币供应充足的红利还没享受多久,铸币大跃进的后果就接踵而至:过量供应的铜元大幅贬值,最高跌幅居然高达80%,与此前的货币供应紧缺一样,再度引发物价飞涨。

    孔阿才是上海英租界里巡捕房的包探,俗称“包打听”,连正式的警察都算不上,只是协警。但他在四马路(福州路)开设了一家“德丰钱庄”,资本不过二三百元,却开出了高达5万多元的承兑票据,足足超出其资本金250倍!

    在1897年的上海,类似他这样的山寨银行家遍地皆是。根据当时媒体的披露,不少小钱庄都纷纷开出了远超其资本金的承兑票据。这种完全失控了的票据发行,最终引爆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及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史称“贴票风潮”。

    贴票风潮

    所谓“贴票”,就是“贴钱兑换票据”,其操作流程与如今银行里的“贴现”正好相反——储户在钱庄用较小额存款,换取较大额存单,比如存90两,但钱庄开100两的存单,到期可兑换100两。这其实就是高息揽储,并且在存款户头开立的时候就先支付利息。

    出现这一“金融衍生产品”,最初的原因在于货币的缺少。

    当时大清国的货币发行体系依然维持着十分原始的状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主币是白银,辅币是制钱(铜钱)。所谓银,还有银两与银元之分。相对而言,传统的银两更为混乱,无论是形状、成色及关键的平码都千差万别,如同迷宫;而银元因为批量铸造,虽然相对规范性要好些,但其花色也相当繁多。至于铜钱,则因为铜价不断攀升,铸造成本过高,导致市面上的“制钱”流通量日渐减少。

    这样的货币体系,无法适应不断放大了的经济需求。票据,即所谓的“银钱帖”就顺势产生。其中,以制钱为本位的叫“钱帖”,以银为本位的叫“银帖”。“银钱帖”的发行,远在宋代就开始了,首要目的当然是便于流通,解决银两、制钱等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的问题,并在金属货币供给不足时,发挥“准货币”的功能。

    问题在于,大清国又缺乏对于票据发行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外资银行及山西的票号,因为资本雄厚,其票据发行还有相当的资本金准备,而南方星罗棋布的小钱庄,就很快将票据发行变成了无本生意。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其成功关键在于能“传”下去,钱庄才能将高成本吸纳的存款,以更高的利率放贷出去,并能安全收回;而能“传”下去的关键,就是承接这种票据的下家,需要有足够利润空间的暴利产品,来支撑实际上已经越演越烈的高利贷市场。

    最初的下家形成相当不错的市场链。大量鸦片商人通过“贴票”获得短期贷款,而经营鸦片的暴利,使他们足以承受高额的贷款利息。还有一种优质客户,就是上海一种新兴的赌博——“合会”(或钱会、摇会、标会)。这本是大清民间,尤其是江南一带盛行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由亲戚朋友乡邻组成,召集人称为“会首”,参与者称为“会脚”。组织会订立会规、会期、会额以及会款,要求定期交纳会款,作为投资放贷的款项,会内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坐次轮收、拈阄摇彩等),将这笔款项放给“会脚”们使用,按照会规收取利息。

    这种“合会”,传到上海后变成了赌徒们“金融互助”的赌博工具。

    “贴票”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在1889年由上海的“协和钱庄”率先推出后,立即被业内广泛模仿,不到十年功夫,上海基本每家小钱庄都做贴票生意,甚至专营贴票生意。而钱庄之间为了争夺储户,不断抬高贴票利率,最高的达到月贴20%——存入80两,一个月内可取回100两。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不少人将毕生积蓄都投入钱庄换取贴票。

    至此,一个巨大的“买空卖空”市场泡沫形成了,并终于在1897年11月破灭。许多钱庄因到期无法兑付现金,开始大量退票,引发市场恐慌,一个月内居然造成了几十家钱庄倒闭,媒体报道说,涉案的“贴票”金额“约有洋圆百数十万之多,甚言有二百余万者”(《申报》1897年12月9日) 。

    伴随这场贴票风潮,不少钱庄老板要么“跑路”,要么自杀,引发无数的经济纠纷和暴力冲突,整个上海被贴票搅得天翻地覆,只有法院和律师们生意爆棚。《申报》报道:“今年沪上各业无一起色,唯钱债之讼事甚多,致公廨差役生涯颇旺,市面亦可见一斑矣。”

(未完待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