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地域小,中国台湾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显得相对清晰,并且复杂度不高。对于台湾而言,从北到南,从阿里山到日月潭,都可以在24小时内实现,更不用思考自建仓库,或者设立分仓。
和大陆相比,台湾的物流精细化操作程度更深,同时具备“宅配”和“店配”两种模式,形成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局面。
宅 配
日本是世界上物流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对台湾的物流业,尤其是宅配的发展影响巨大。近年来,由于日本的物流更注重精细化理念,台湾的物流企业纷纷寻求与日本运输企业进行战略结盟,试图更好地开发宅配市场。
例如,统一集团与日本宅配业务市占率第一名的大和运输公司合作成立统一速达公司;新竹货运与日本佐川急便合作,正式投入宅配业务;大荣货运与日本西汉运输公司合作,让原本颇具竞争的物流业,趋向更激烈的竞争阶段。
除了引进日本先进的物流理念,还由于台湾地域面积小,物流行业的发展较为容易,相较大陆也更为成熟和完善。在台湾,一般的网上购物都能实现半日达,而且能够配送生鲜、低温类产品。
台湾网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游士逸举例:网劲科技在台湾有个客户专门做生鲜食品生意。每年5月份,台湾东港小渔村都会举行“黑鲔鱼季”的节庆活动,客户就要出海捕黑鲔鱼。当天早上客户把黑鲔鱼从船上拉上岸,一般到下午消费者就能收到黑鲔鱼。
门店配送
除了“宅配”这一模式之外,在台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便利店信息平台、门店网络、物流配送的优势,建立基于便利店社区网络化的物流配送体系,被称为“店配”,也已经成为台湾重要的物流配送方式之一。
2010年,大陆流行的“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提货。
其实,这与台湾的“店配”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统一集团旗下的7-11便利店就是店配最为典型的案例。
由于7-11便利店覆盖广,在台湾拥有上万家连锁门店,都为24小时营业,这些便利店贴近居民区,其中70%以上的客户,都只需要步行不足十分钟便能到连锁店。
根据游士逸描述,在台湾任何一个街口,放眼望过去,都可以看到两到三家便利店。这就为消费者提供了取货的方便。
事实上,7-11便利店的网络配送系统由来已久,最早引入的是书籍和光碟的配送。2000年6月,台湾网站博客来与统一旗下7-11便利店合作,开展“博客来订书,7-11付款取货”服务,依靠7-11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由消费者自行选择最方便的门店付现取货。2001年初,统一集团通过7-11便利店对博客来进行投资,获得博客来50.025%的股权。
此后,7-11便利店在配送时间和配送种类上都进行了细分,将配送商品分为出版物、常温食品、低温食品和生鲜食品4个类别,各区域的配送中心需要根据不同商品的特征和需求量每天作出不同频率的配送。一般实行一日三次的配送制度,分为3点、8点、15点三个时间段循环配送。
如此一来,7-11便利店逐渐建立了其完善的网络配送体系,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环节。随后,这种利用便利店渠道打造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做法,在台湾电子商务圈内得到普遍认同。
与台湾相比,近年来,大陆对这一物流配送模式,也开始进入一个尝试期。曾在上海风靡一时的“大货栈”,便试图通过便利店实现线上销售线下取货,最终由于网点分布不够多,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以失败告终。
此外,以冷冻食品起家的祐康集团,也开始试水电子商务。不仅推出独立B2C平台——祐乐网,还在杭州集中布局“祐驿站”便利店,并希望通过这一动作,尝试7-11便利店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O2O”。
但显然,大陆的制约因素不可忽视。目前,大陆连锁便利店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对于无门店支持的跨区域配送,仍然需要第三方物流的支持。
而且,大陆市场过于庞大,在短时期内,要想将便利店覆盖全国并非易事。
“在未来,大陆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产品差异化不再明显,就会进入服务阶段,或许仓储和物流会成为网站服务的新亮点。”乐丽董事长施凯文认为。
缺少第三方支付
对比台湾和大陆的电子商务发展,如果说,台湾的物流配送服务略胜一筹,那么大陆的支付方式则更有特点,尤其是第三方支付。
在大陆,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线支付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之一。
所谓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采用规范的连接器,在网上商家和银行之间进行无缝连接,进而解决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商家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等支付问题。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有效避免交易过程中的退换货、诚信等方面风险。
第三方支付厂商与各大银行签订代理网关的合同,通过银行提供的接口与本地企业的系统进行无缝连接,然后将集合了众多银行支付网关的支付系统平台提供给合作商户使用。
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大陆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已经突破1.1万亿元,支付宝以49%的份额占据半壁江山。截至2010年7月,支付宝的注册用户超过2亿人,占据国内互联网用户近半人数。
可见,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在大陆拥有强大的基础性用户。
与大陆不同,在台湾因为法律的限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属于金融项目,只能由银行运营,但是银行更愿意用户使用信用卡,而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因此,就形成了想做第三方支付的公司没资质、有资质的银行不想做的局面。台湾网商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争取过多次,但都被台湾的“立法机构”拒绝了。如此一来,台湾甚至连PayPal(国际贸易支付工具)都不能使用,因为这同样不是由金融机构运营,同样属于非法。
电子支付为主
除了缺少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的不便利,在台湾,电子支付还是相当方便的,其电子商务的付款机制主要分成三大类:信用卡、ATM转账、便利店付款。
1,信用卡。在台湾,使用信用卡线上刷卡,是电子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台湾人口大约2300万,但是信用卡却发放了4500万张,平均每个人拥有近2张信用卡。而且,信用卡还可以进行分期付款,对于线上的年轻“月光族”消费者,可以分12期、24期、36期还款,非常便利,这也使得信用卡刷卡的交易额相对较大。
2,ATM转账。除信用卡之外,ATM转账也是电子支付的重要途径,台湾的银行卡和大陆的银行卡区别在于台湾的银行卡大部分都有IC芯片。
此前,台湾有不少银行卡诈骗集团通过技术手段,骗得密码之后复制银行卡提款,因此,为了防止用户利益受到侵害,台湾的银行卡大部分都装有特有的IC芯片。
除了在实体ATM上转账外,还能通过在电脑上插入读卡器,直接在网上转账。
对于非企业的小卖家而言,由于没有办法接受信用卡刷卡(信用卡的收费方只能是企业资质卖家),只能通过ATM转账的方式,这也产生了新的风险。
买家下完订单后,会根据卖家提供的账号转账,但如果购物网站或者交易本身就是为了诈骗而设,买家并没有办法判断账号的真伪,也让诈骗集团有机可乘。这也是台湾业者强烈呼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原因。
3,便利店付款。在台湾,便利店体系除了在物流配送上的特殊地位外,还承担着重要的支付功能。在便利店,一般可以通过3种方式完成网上订单的付款。一是取货付款。买家在线下单,确定取货门店后,在取货时将钱交付;第二,便利店付款。每家便利店都有Ibon机,主要针对购票、充值用户,可以在Ibon机上获取条形码,在柜台处付钱完成订单;第三,条码付款。买家在网上下单后,网页上会产生一组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之后,买家就可以到便利店刷条码付钱,但由于需要条码打印机,这一方式已经慢慢淡出支付市场。
(张洁)
评论:
唯品会隐忧
在资本市场上,唯品会不断用创下新高的股价刷新着人们对它估值的心理预期。现在的唯品会依然风头很劲,截止到2014年1月15日,股价在96美元上,市值超过53亿美元。但企业的危机往往发生在最得意的时刻,所谓“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
股价为什么飙升
自上市以来,唯品会的财务表现堪称完美,这样靓丽的业绩是其股价不断创出新高的最大推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收入快速增长下有效地进行了成本控制。不管是唯品会的订单量还是营业收入都在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Q3唯品会订单量同比增长115.6%达到1,171万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3.84亿美金,这些速度远超行业目前40%左右的平均增速。更关键的是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唯品会的运营效率也在提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唯品会的毛利率持续攀升,2013年Q3唯品会的毛利率为24.2%,环比提升0.7%,同比提升1.9%;其次唯品会的运营成本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订单生产的营业收入占比已经从2012年Q4的12.4%下降到2013年Q3的11.4%,不过唯品会的市场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的营收占比略有小幅提升,但还算平稳。
第二,活跃用户数量以及活跃度的不断提高。唯品会的活跃用户依然处于增长的快车道,2013年Q3活跃用户数达到了401.3万,较之去年同期的173.2万增长131.7%。更为重要的是用户活跃度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Q3的用户重复购买率达到73.8%,这一数字去年同期为73.0%,2012年全年为63.9%,用户的重复购买率缓慢提升。如果看到唯品会目前91%左右的订单均来自于用户的重复购买就知道这个指标有多么重要了。
第三,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闪购和移动端具有天然的结合优势,从国内外以闪购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也可以看出来自移动端的流量和订单量都是非常大的。唯品会涉足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并不算早,直到2012年10月才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而且一开始几乎没有什么订单,但是随后增长却非常快。2013年Q1移动端的流量占比已经达到了8%,Q2接近15%。但是这相比母婴闪购电商Zulily订单占比超过40%以及美团订单占比超过70%的数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美国母婴闪购网站Zulily的上市给唯品会提供了相关度更高的估值对象。对比来看,Zulily的营业收入不及唯品会的一半,增速二者差不多,但是Zulily的P/S估值超过9倍,而唯品会则不足4倍。这也可能是支撑唯品会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忧虑随之而来
首先,品类越来越多的唯品会会不会逐渐偏离原有的特色?对于平台型电商来说一定要有节奏地不断进行品类的扩充,让消费者实现一站式购物的目的。但是对于垂直电商来说却一定要谨慎地看待品类扩充,要时刻专注在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体上,即使要扩充品类也要围绕用户群体而不是单纯的扩充。Zulily是一个专注的典型,但这种专注并不是不进行品类的扩充,而是每一个品类扩充的出发点都是从自己核心消费群体妈妈们出发的。唯品会之前也有一些不同的品类,但核心还是服装鞋帽,从2013年12月唯品会开始进行改版,重点推出了美妆、亲子乐园以及居家生活等几个频道,切入了化妆品、母婴、家居以及3C家电等几个水很深的领域,逐渐在淡化自己服装闪购的品牌定位。
企业可能看到的是发展的机会,但这也极有可能是危机的开始。国内有凡客诚品这样的前车之鉴,国外也不乏Ideeli这样因为盲目扩张而马失前蹄的案例。除了品类扩张,唯品会还有很多更有价值也更能拉升行业门槛的事情去做,比如将服装品类做得更加深入,继续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继续进行渠道的下沉,集中精力在移动端上有所突破。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些事情都比单纯的品类扩充有价值和意义。专注才能做出特色,也才会形成持续的品牌认知,如果只是泛泛地提供商品,平台型电商完全可以更有效率地替代你。
其次,唯品会最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京东已经入场,近日京东命名为“红”的品牌折扣频道已经上线。闪购这种模式虽然看似简单,但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它对买手、对前端系统以及后端供应链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这种模式只有具备一定的自营基因才做得好。
2013年随着唯品会的火爆包括天猫在内的很多网站都上线了闪购频道,表现一般的很大原因正是因为此。但以自营起家的京东与以往的任何一个对手都不相同,京东为闪购在首页单开了一个频道,而且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可见内部对这个项目的重视,这无疑会给唯品会未来的增长带来更大压力。
最后,公众对唯品会的股价一直就存在很多非议,但是由于其每次财务报告都呈现出了超出预期的成绩,多头暂时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但是有多少投资者坚定地看多是一个问题。如果一旦市场有所变化,尤其是唯品会的业绩没有继续超出甚至达到投资者的预期,也许股价的跌落会和上涨一样的迅速。
来自竞争对手和资本市场的非议都是外在的压力,一个优秀的公司是很难被外力所打垮的,可怕的是内部出现了问题,忘掉了自己的本色。对于垂直电商来讲,因为专注才能动人、成功,而因为暂时的成功逐渐忘掉自己本色的电商也比比皆是。唯品会专注零售本质踏实做事的精神值得钦佩,希望它不会丢掉这份专注,不要重演凡客诚品的故事。
(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