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作为零售人,也少不了一颗永远八卦的心。而过去的2013年,绯闻最大的当属零售界“过气明星”——卜蜂莲花,这个在中国“混了”近20年的泰国企业如今还未长大。
而公众最想八卦的是:卜蜂莲花既没有成功“卖身”物美,也没有如愿竞购百佳,究竟是什么原因?卜蜂莲花真的是靠大股东正大集团撑到现在吗?
关于卜蜂莲花最新的消息是潘石屹在北京卜蜂莲花卖苹果的消息,难道卜蜂莲花在转移公众注意力?
转型受挫、卖身未遂、百店计划成口号……与其绯闻缠身,也许卜蜂莲花最期待的是成为被遗忘的企业。
收购为何乌龙?
2013年可能是卜蜂莲花发展历史中最“动荡”的一年。
2013年10月15日,北京物美超市和卜蜂莲花宣布进行战略合作,物美超市将收购卜蜂莲花设于北京、上海及其他省市(不包括广东及湖南省)共计36家超市。
然而合作仅仅是在业界疯传了两个月后戛然而止。2013年12月16日,物美收购卜蜂莲花36家门店告吹,这恰恰紧随李嘉诚叫停百佳出售之后,引发业内猜想。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此前早有征兆,或与收购百佳落空有关。其实此前卜蜂莲花出售36家店面,其主要目的是集资全力竞购百佳。”
事实上,这此前已经被卜蜂莲花一位内部员工证实,其表示,卜蜂莲花曾对员工信誓旦旦地放言,集团将集中全力拿下香港百佳。而且,在竞购百佳的名单中,卜蜂莲花的大股东正大集团也是比较被看好的一位竞购者。
也许,如果李嘉诚不叫停百佳的出售,此时物美可能已经接手了卜蜂莲花华南以外的门店,而卜蜂莲花也可能竞购了百佳在华南的门店,转型成为一个区域型外资企业。
不过,在折腾了两个多月后,一切重新回到原点。
而李嘉诚放弃出售百佳的原因则仅仅在公告中以“不会为股东带来最高价值”作为理由。有更多的小道消息则将其归因于政治原因,虽然这样的猜测从未被证实,却在业界沸腾了很久,也间接导致了卜蜂莲花的乌龙卖店。
此时,卜蜂莲花的动荡并未结束。就在收购告吹后不久,正大集团调整了卜蜂莲花领导班子,任命更“了解中国国情和本国市场”的本土高管、卜蜂莲花资深副董事长李闻海为新一任CEO。
这位自称上任“没有火,只有爱”的CEO在一次内部讲话中透露了卜蜂莲花未来的扭亏为盈计划:将通过节流压缩成本,将本来不应由卜蜂莲花承担的费用交由母公司正大集团,同时将8家亏损严重的门店从上市公司中剥离。
不过,李闻海能否为卜蜂莲花开创一个新时代,更像一个赌注。
“雪藏”陈耀昌
而沃尔玛中国区前CEO陈耀昌入主卜蜂莲花近两年,公众所期望的陈耀昌时代并未到来。
进入中国多年的卜蜂莲花这几年每年只开3~4家新店,其在华门店数量始终维持在70多家,相比每年动辄开新店20多家甚至40多家、在华总数已达数百家的家乐福和沃尔玛,卜蜂莲花发展缓慢。
2012年4月,陈耀昌空降卜蜂莲花,担任执行董事及副董事长。
据了解,卜蜂莲花看重陈耀昌的,正是其带领沃尔玛迅速扩张的能力。3年前,陈耀昌通过在全国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广泛布点,抢占空白市场,使得沃尔玛的门店规模一举超越家乐福,成为外资零售商在华规模最大企业。最令业界惊讶的是,陈耀昌使沃尔玛一年的新开店数量超过40家,而家乐福一年的新开店约在20~25家。
但一位零售业内人士表示,卜蜂莲花的软肋在于经营能力与管理混乱:经营上,大卖场业态已经远远落后于外资甚至本土同行,且多年未能改善;管理上,家族企业弊病和各区域各自为政的状况突出。
颇为讽刺的是,在陈耀昌上任4个月后,卜蜂莲花原主席谢国民的次子请来了元老级高管Jimmy Ardell Schafer担任CEO。由于卜蜂莲花内部一直存在着多头管理和派系斗争,有传言称,这为了牵制陈耀昌在卜蜂莲花的势力。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以陈耀昌在沃尔玛的过往风格,擅长的是扩张而非精细化经营及单店业绩的提升,而卜蜂莲花欠缺恰恰是经营能力上的提升与创新。
其实,卜蜂莲花并不是没有创新过,尤其是业态。
从大卖场到高端超市,再到标超、快捷店和便利店,卜蜂莲花2011年就在上海市场没少折腾这样创新的业态。随后,卜蜂莲花部分门店以“超市生活馆”的概念升级调整,将部分上万平方米大卖场转型为1000~5000平方米为主的标准型超市,并提高进口商品比例,以提高单价。
北京望京卜蜂莲花就是这样一个案例。不过,这家店转型高端后因为卖场内商品单价上升,客流量反而下降不少。
在业内人士看来,卜蜂莲花进入中国内地多年,始终没有找到一种可持续盈利的方式,尝试各种业态导致经营更加困难。
卜蜂莲花财务报表显示,2012年全年,卜蜂莲花共亏损近4亿元。2013年上半年,卜蜂莲花业绩亏损4674万元。
一位熟悉卜蜂莲花的从业者这样感慨:卜蜂莲花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其商业模式追随沃尔玛,但又不像沃尔玛那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人才资源储备。不温不火的卜蜂莲花正陷入新一轮亏损,并可能成为外资零售的失败案例。
为正大集团而存在?
对于持续性的亏损,李闻海已经开始制订了新的战略以及止损计划,在这个计划表中,2014年卜蜂莲花预计将继续亏损2亿元,而2015年将打平,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
而在李闻海的战略中,除了剥离亏损的门店外,其明确表示要在华南地区开始扩张,2014年要开10家门店,同时还和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合作研究企业并购,将对广东本地一些小型社区超市展开行动。
零售专家陈怡认为,现在社区超市只是占据了空间便利的优势,在时间优势上不如便利店,而且现在电商发展迅速,社区超市应该考虑线上和线下结合进行创新,但是卜蜂莲花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
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尽管卜蜂莲花又开始在华南的新一轮开店,但这对于其他区域的发展于事无补。
不过,李闻海表示,零售行业永远都是好的,中国人口众多,零售大有可为。“未来我们将凭借正大集团的坚强后盾和雄厚资金,更好地利用正大在泰国的优势和资源,实现差异化经营。”
确实,如果没有正大集团,卜蜂莲花能否支撑到现在也许都还是个问题。
根据卜蜂莲花官网介绍,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额近60亿美元,设立企业200多家,业务以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为核心,同时涉猎制药、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大关。
所以,卜蜂莲花每年亏损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对于正大集团500亿的规模而言,似乎不痛不痒,卜蜂莲花的存在更是为正大集团而存在。
其实,有分析称,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泰国正大集团此前一直对其在华的下游渠道品牌卜蜂莲花寄予厚望,一直试图作为强化其农业、水产品、饲料等上游资源优势,打通全产业链的渠道支撑,但卜蜂莲花却在内部管理、本土化推进上并不给力,成了正大集团鸡肋的“拖油瓶”。
纵观卜蜂莲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万客隆到易初莲花再到卜蜂莲花,太多的并购和调整,消耗了其前期积累的实力,再加上卜蜂莲花不能随市场变化而发展,最终有可能把老本吃完。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卜蜂莲花多以单店形式存在,鲜有同城市综合体和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的结合,就商业模式而言,已经大大落后,因此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关店是主流。
新闻1+1:
外资零售腾挪乏术
纵观2013年零售业,迪亚天天撤离北京并非孤立事件。从英国零售巨头Tesco被华润万家并购、沃尔玛宣布关闭36家门店,到卜蜂莲花与物美集团上演并购悬案,可以看出,在零售业市场环境巨变的时代,外资零售商表现出明显的战略收缩。
上海尚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胡春才认为,外资企业面对本土市场缺乏创新和变革。按理说,迪亚天天这种面积的经营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门店面积比大卖场小,租金压力相对小,有更多的选址空间。
从消费形势来看,零售业环境进一步恶化。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3年1~12月,50家大型零售企业食品类零售额增速较2012年下降2.4个百分点;烟酒类零售额同比下降4.6%,近三年来首次呈现负增长;日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速较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较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传统零售业经历了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如今步入下坡路。
“人力成本、房租、水电费每年都以10%的增幅在上涨,而销售额和毛利润却逐年下滑。零售业已经今非昔比。”一位零售企业老板表示。
在上述背景下,企业转型与变革是惟一出路。在这方面,本土企业由于机制灵活,能不断调整,相比之下,外资零售商则要“后知后觉”。由于外资企业体制僵化、尾大不掉,其面对风云变幻的中国零售市场很难作出灵活而快速的调整,这使得它们在未来的竞争上腾挪乏术。
(赵向阳)
评论:
顺应改变,还是成为体验店?
能够成为体验店的商场还算运气不错,至少消费者进店试穿或试用,或许还可以促进其他部分的收入;有许多零售业者,完全就成为了一个体验“点”,消费者直接进来,看看价钱,偷拍个照片,然后就离开,自己去网络上买相同或类似的东西。
于是零售人怒吼:我不要成为体验店。
当然可以理解线下的零售业不想单纯成为体验的地方,但是否可以抵抗这样的趋势存在?因为这已经不是个案,这是一个趋势,一个越演越烈的趋势。不是仰赖更换商品线,改陈列,换货架,思考不同的促销案就能抵挡的大趋势。实体店遭受网购的冲击、也遭受开发商不断开发商业地产,盖购物中心,只为了房地产升值, 而不管人均商业面积是否已经过剩的冲击。满山满谷的购物中心、百货公司,却到处都充斥着一样的商品。
如今的消费者,愿意出门购物已经十分不容易,如果有人可以走进店内,翻看商品,甚至于想了解更多的商品,想试穿或试用、想知道还有什么颜色、款式、哪里还有库存,可以怎么搭配或是还有什么配件……但许多零售店的做法 是:找个服务人员跟着他,不准拍照,不准抄型号。
趋势,是一家店能阻挡的吗?在这个资讯爆炸且网购盛行的年代,满足消费者“知”的权利,才是零售店最该提供消费者的体验。
所以,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实体零售接受成为体验店的结果和事实。未来的零售模式应该是:实体通路的展示+网路购物的便捷+社交媒体的传播。
美国男性服饰Bonobos一直走的是网购路线,但最近他们却新开了实体店:Guidesshop!营运模式是让消费者进店试穿,试穿后可直接在店内下单,然后物流配送至你家。
有人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都到店试穿了,为什么不让当场带走?”
的确可以让他们当场带走,但也就意味着:你还是在开一家零售店。库存是全数在店内,黄金地段的租金、店内众多服务人员的薪水、现场物品的仓储等等,样样不能少。这不是新的零售模式,这还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消费者可以尽情试穿,甚至店内有电子屏显示还有什么颜色、款式、尺寸可供选择,或是使用二维码,让顾客扫描加入你的微信平台或APP,了解更多的款式及搭配的想法?你完完全全满足消费者对这个商品“知”的权利,然后随便他要现场下单,还是收藏起来到网上下单,接着他空手去逛街,买的商品,商家会直接送到他家?如果你的物流搭配得宜,是否有可能,消费者还没回到家,货品已经在他家的物业里等着他?
最近绫致集团的O2O战略,就鼓励消费者进店试穿衣服,并在衣服吊牌上增加二维码,让消费者可以扫描了解更多,最棒的是,不论是现场结单还是收藏后,未来在线上结单,都同步记录导购人员业绩。消费者付款的金额都是一样的,但对于导购人员的积极配合度却起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的模式,不仅仅适用于时装业, 也适用于许多需要店内导购人员协助的零售业。
在中国,由于网购的发达,消费者享受网购的便捷,不仅仅是初期的“价格便宜”这个要因,搜索商品容易,送货速度快,客服人员的友善也是顾客喜爱网购的原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所有零售业老板的梦想,常常毁在一个店员身上。既然如此,就把店员的感受一并考虑进来。
(福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