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需要的 就是我们要做的
——重庆渝北区供销合作社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叶梓 驻重庆记者 杨耀文 通讯员 陈冬梅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在引领发展农民合作社过程中,始终坚持“合作社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为农服务原则,使全区合作社在自我规范、提升品牌、创造价值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渝北区社班子成员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定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通过重点发展扶持合作社打造区域名优品牌,通过规范化管理为合作社发展注入新的内力,多措并举,全力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科学发展 规范化管理

    渝北区社在引领发展农民合作社过程中,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定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形成“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农业化产业格局,从而带动规模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社员收入水平。同时,也避免了无序发展、恶性竞争、产品卖难等问题的发生。

    据渝北区社合作指导科科长符荣伟介绍说,肉鸡一般在28天上市,晚一天上市就多出一天的喂养成本,因此不少合作社,为了能多销售产品没有严格的按照时间和程序饲养,导致肉鸡的质量跟不上。在销售方面,合作社之间也互相杀价、互相竞争,不少合作社就此垮掉。对此区社对合作社提出“六统一”制度,统一生产、统一机构、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对合作社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区社成立了领导小组,派专人多次与大湾镇和金凤村村支两委协商研讨,利用一周的时间对金凤村7、8家合作社进行了走访调研,摸清了农户的基本情况,拟订帮扶方案,协助村委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增收计划,为农户逐一提出两年“农户人均超万元增收计划”措施。

    除此之外,渝北区社还对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管理和完善。区社指导各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在机关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帮助专业合作社制作吊牌和规范上墙制度。同时还制作“七簿”,即基本情况簿、预约登记簿、收购登记簿、会议纪录簿、其他事项登记簿、会计簿、分红返利簿,把“七簿”分发到每一个专业合作社,统一记录合作社大小事项,集中、透明管理。

    打造品牌 多元化增值

    “打造品牌,使合作社社员及其他相关联的农民实现多元化增收增值,才是我们区社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又一目的。”符荣伟告诉记者。通过采访得知,渝北区社在注重品牌打造、商标注册以及各种认证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据资料显示,该社先后帮助农民合作社办理和注册了中华名果——统景梨橙、印盒歪嘴李、重桥葡萄、兴隆杨梅有机食品等一大批特色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目前,渝北区合作社一共获得29个商标、认证等。其中,18个普通商标、2个重庆市著名商标、4个无公害认证、3个QS认证和2个有机食品认证,目前还正在办理其他特色产品相关认证。通过认证和品牌打造不少合作社的产品,都卖出了意想不到的价格,“印盒歪嘴李”从原来的每斤2—3元卖到了10元,不仅如此,产品还远销广东、贵州、北京。不少广东、贵州的水果商都亲自到当地进行产品的订购和选择,而在北京的大型水果超市,一公斤装的“印盒歪嘴李”也卖到了168元。

    为了响应渝北区的“超万”计划,金凤村的900多户农民组建了雨台山仙桃专业合作社。区社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向区内外部门和企业推介金凤村的农产品,为了提高金凤村农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区社筹资3万元制作了“仙桃一号”包装盒,无偿地提供给雨台山仙桃专业合作社。

    与此同时,渝北区社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还积极引导合作社利用地处重庆主城近郊、产品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等各种自然优势,以花、果为媒大打旅游牌,充分利用本区特色果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根据不同季节、瓜果时令,举办了“重桥葡萄”、“玉峰山樱桃”、“南天门杨梅”、“印盒李子”、“放牛坪梨子”等产业的赏花和采摘活动。其中重庆旺日莲葵花专业合作社,还在葵花盛开时节,与当地的高档影楼合作,吸引了不少新人去拍照,以多种方式促进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活动期间农民创收就逾千万元以上,这样既提高了专业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渝北区特色果品的销售,完全实现了为农民增收目标。

    解决卖难 真心做红娘

    2011年,雨台山仙桃专业合作社组建没多久,就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大家只晓得种,完全没考虑过市场销售的问题。”雨台山仙桃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朱志华说,桃树大面积挂果,却没有好的销路,结出来的几万斤桃子几乎都是小贩来收购的,最多1.2元/斤。合作社仙桃的产量达到了16万斤,小贩根本吃不消,农户们不知所措。渝北区社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找到了一位在菜园坝水果市场做水果生意的渝北老乡帮忙代销,统一制作包装箱,并把产品介绍到批发市场,帮助合作社的农民销售了16万斤桃子,价格也达到了3元/斤,让农户们比原来多赚了10多万元。此外,区社还通过减免相关费用等优惠政策,极大地鼓舞了社员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信心。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符荣伟说道,“我们的重桥葡萄以前销售最多5元/斤,而且买的人不多,不少葡萄要么贱卖掉,要么烂在农户的手里。通过区社的包装,成功的打造了重桥葡萄的品牌,提高了知名度。现在重桥葡萄供不应求,最多可卖到25元/斤,也使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每亩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渝北区社还创办了重庆第一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超市——“佩迪田园”,并与重庆市内的多家合作社签订协议,为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解决卖难的问题。

    为了帮助专业合作社解决产品和生产资料买难卖难的问题,渝北区社全体干部职工,主动当红娘,积极想办法联系购销渠道,把合作社需要的化肥、种子、农药批量进购;把合作社的产品引进超市、商品批发市场,进行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不少合作社的社员都表示:我们有今天,与渝北区社全体干部职工的支持分不开,他们不仅是好参谋,也是好红娘!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