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便宜,无所谓了。
——若网站上某产品每年贬值一半,最终必然免费。
如果你所生产的东西会有规律地降价,那么你不妨尝试一下看似有些不可思议的定价方法。你可以不必按照产品如今的售价来定价,而是按照它今后的售价来定价。这个较低价格刺激的新需求会促使产品的降价趋势更早到来,从而使得预期的降价幅度比想象得更早出现,这样你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例如,在60年代初,美国飞兆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向军方出售一款名叫1211的早期晶体管,售价是每个100美元。美国飞兆半导体公司想把这款晶体管卖给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并装在它超高频电视频道调谐器上。当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还在使用传统的真空管,单价仅1.05美元。
美国飞兆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和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知道,如果他们产品的销量能提高,那么晶体管的生产成本很快就能降下来。但为了能做成第一笔买卖,他们需要在没有销售量的情况下把价格立刻降下来。就这样,他们两人把晶体管的价格压低了,而且在根本不知道如何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就把1211晶体管的单价直接砍到了1.05美元。杰里·桑德斯事后回忆说:“我们当时生产这些晶体管的工厂还没有盖起来,生产流程还没有确定,但是我们已经确定了底线,下周就和客户报价1.05美元一个。我们的销售是在赌未来。”
他们的奇招收到了奇效。因为提前让价格曲线下降,美国飞兆半导体公司成功地把成本降到了1.05美元,并占据了超高频电视频道调谐器90%的市场份额。两年之后,他们又把1211晶体管的价格压低到了50美分,实现了公司盈利。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新经济时代的新规则》一书中把这种做法称为“期待未来更便宜”。
试想一下,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早先设立T型车工厂的时候也面对着同样的业绩趋势。不过这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像汽车这样的实物怎能像数字化科技产品这样迅速降价呢?其实,每年我们从地下挖掘的矿石并冶炼成的金属材料会增加一倍。装配汽车的所有零配件都会像半导体芯片一样变得越来越便宜,汽车的雨刷器和变速器也遵守着类似的摩尔定律。工人们也要同意每年都减薪一半,否则一半的工人都会被机器人所代替。
但是,如果你目睹了汽车工业早先发展几十年的状况,那么这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1906年到1918年期间,汽车的性能价格(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汽车性能)每两年就会下降50%,因此到了1918年末,一辆汽车的价格只相当于10年前的五分之一了。
通过把手工制作转变成为由电力推动的生产流水线,亨利·福特降低了用工成本。通过把为客户专门定制汽车零部件转向生产标准化的零部件,亨利·福特再次降低了劳动成本并卖出了几百万辆批量生产的汽车。
但是,亨利·福特划时代的生产线技术和批量生产所体现的成本曲线显著下降趋势并没有延续很久。汽车的性价比还在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已经减缓了,每年也就提高百分之几而已。我们现在从地下挖掘矿产的能力已经提高了很多,现在将近一半的汽车工人也已经由机器人所代替,但是这样的变化并非在一夜之间就发生的。汽车已经变得更便宜、性能更优越了,但是变化的速度已经大大落后于数字科技的变化节奏。如今,汽车依然还是一件昂贵的工业品。
(摘录自《免费》,作者:[美]克里斯·安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