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下老家探亲,村口碰到多年不见的街坊张叔,只见年逾花甲的他面色红润,神清气爽,打眼一看便知日子过得挺滋润。
我记忆中的张叔可不是这样,由于孩子多,耕地少,虽然老汉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
寒暄过后,老汉转身朝村外走去。村口接我的大哥告诉我:“张叔这两年养牛发了财,春天盖起了小洋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大哥说,这两年,村里号召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山区草多的优势发展奶牛养殖,张叔一看这门道行,便张罗着建起了奶牛养殖场,刚开始养了两头,现在发展到16头。
我来到张叔建在村外不远的养牛场,想一探老汉发家的秘诀。
“钱好解决吗?”深知张叔家底的我禁不住发出疑问,张叔一听,喜滋滋地跟我聊起了养奶牛的经过:“多亏了农村信用社,这几年信用社搞改革,心里装着咱老百姓,贷款很方便。”
见我们聊得正欢,一旁忙着挤牛奶的张婶接过话茬:“你张叔这两年养奶牛上了瘾,简直‘疯’了。”
张叔听罢,嘿嘿一笑:“还不是信用社真心帮咱赚钱呗,一头牛一年少说赚6000块,比过去种地强多了。”说罢,张叔用手一指:“你看那片养牛场,咱村现在差不离家家都养奶牛,光贷款就有600多万元,信用社还为养牛户办理了贷款证呢。”
欣喜之余,我忽然想起张叔过去胆子小,最不喜欢冒险,难道他不怕市场波动养牛赔钱吗?
张叔告诉我,信用社为了扶持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把服务送到农民心坎上,主动与牛奶加工龙头企业联系,为奶牛上“户口”,企业按照“户口”每天两次到镇驻地定时定点收购鲜奶,来往款项都经过信用社统一设立的账户,信用社按照企业提供的清单,每月将奶款打到养牛户在信用社开设的存折上,这样养牛不愁,卖奶不愁,要钱不愁,把养牛风险降到了“零”。难怪张叔养牛兴致这样高呢!
末了,张叔情不自禁哼起了自编的顺口溜:“家有两头牛,花钱不害愁;五头六头牛,盖个小洋楼;八头九头牛,富得流了油。”说罢,他便驾驶农用车到奶站送牛奶去了。
目睹张叔日子的变化,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和信用社员工,我从内心里为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春风惠及“三农”而倍感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