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广大农村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放松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对农村重视粮食数量,注重谷物品种品质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目的,是把粮食品种调好、质量调优、效益调高,不断提升种植业生产能力。然而,今年2月笔者在江西省九江地区农村调查发现,有些种植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种粮专业合作社)并未根据需求和山区气候、温度、土壤、水源等环境上的差异,盲目引种中稻、一季晚稻等谷物新品种,令人担忧。笔者建议各地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时目标一定要明确,方向要对路,引种品种切莫盲目。
一是引进外地优良品种要考虑本地气候(光、温度、雨量、积温、无霜期等)、水源、土壤环境等主要因素,不可盲目见中稻、一季晚稻品种好、质量优就引进。
二要对引进外地的水稻各种良种,应仔细查看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种子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同时,更要注重中稻或一晚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品种的安全生育期等。
三要先搞好栽培技术上的培训“充电”。农业单位要举办调整种植结构培训班,组织种粮家庭农场主或大户听科研单位技术人员讲授水稻种植栽培专业知识,回答种植业大户提出的问题,让种粮家庭农场主或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掌握水稻新品种的光泽、饱满、纯度以及霉变情况检查,有疑问的要及时查询。
四要对引进外地杂交水稻作中稻或一季晚稻的新品种,各地种植业大户应先做发芽率试验和引种试验,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市场让种粮大户放心购买。千万不可草率种植外地的各种水稻。
五要多方打听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忌盲目,各地种植业大户要多走访了解市场信息,积极与供销合作社、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签订销售合同,保证今年秋后粮食谷物品种产得出、销得了,不可一哄而上。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