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茶组植物有4个系,37个种,3个变种;云南茶区就分布有31个种,2个变种,占世界已发现的茶种总数的82.5%,其中云南独有25个种,2个变种。这些古茶树种质资源生长形态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年代之远,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茶叶从何时起为人类所利用,一般我们会追溯到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而作为茶树发源地的云南历史上对茶树开发利用,正式见诸文字则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朝官吏樊绰亲历南诏,并于其著作《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诸界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而民间流传的古六大茶山的传说则追溯更早,传说中称其为蜀汉丞相诸葛武侯遗种,清《普洱府志》中:“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铓于依邦,埋马镫于格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是以西双版纳由此被尊为普洱茶的原产地。
“普洱茶”的名称大致得名于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滇略》中第一次提到“普茶”的名字,此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在清代,普洱茶更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注1)。清雍正年间,时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于雍正7年7月设置普洱府,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从此普洱茶开始了189年的贡茶历史(注2)。在进贡清宫茶叶中,这种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而这些特点,正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清朝廷如此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宫女谈往录》中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大震,至此普洱茶生产进入鼎盛时期。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茶农四迁,盛极一时的各大茶庄纷纷倒闭,普洱茶辉煌不再。新中国建立后,普洱茶生机重现,尤其是1970年代后,滇茶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产量骤增,销路日广,1990年代更是迎来普洱茶的再度辉煌。
云南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和见证,也是国家珍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古茶树包括野生型和栽培型两大类,少数属于过渡型或是山茶属的近缘植物。通常将树体高大、年代久远的大茶树称为古茶树。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省茶科所和国内有关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先后对云南的15个地 (州) 61个产茶县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征集到材料410份,标本339份,发现野生大茶树198处,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其他茶区有少量分布。
一、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的古茶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野生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较集中的产地之一。据初步调查,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和古茶园面积约5万亩。
古茶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区地带。广泛分布在勐海县巴达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乡、勐宋乡,勐腊县象明乡、易武乡、景洪市基诺乡、大勐龙乡勐宋等地。其中最著名为南糯山古茶园,面积近15000亩,是云南现存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树高一般在2—5米,主干直径在0.2米以上。此外,分布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大茶树,其中著名的有“栽培型茶树王”南糯山大茶树(1994年枯死)、“野生型茶树王”巴达大茶树、曼喷龙大茶树,勐腊县的落水洞大茶树、苏湖大茶树、曼松大茶树等。
二、保山市
保山是茶树原产地区域之一,境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据调查,在腾冲县古永,龙陵县镇安打摩山,昌宁县苟街,保山市瓦窑道人山、瓦度黑龙井大岩子、阿贯山,以及高黎贡山东坡一带有成片的荒野茶及散生和近缘野生茶和进化型野生古茶树,多分布于海拔1700-2500米的高山密林中,植株为乔木或半乔木型,树高5-15米,群众俗称“大树茶”。在保山市坝湾乡的大中寨、摆落塘、帮陇村,老营西河杉林果寨杨柳茶山,腾冲县团田乡,龙陵县镇安小田坝、施甸县关摆马村还续存有三五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大茶树。尤其在保山市坝湾乡德昂旧寨,进入寨子在庭院、地埂边到处可见上百年的栽培型大茶树。
三、临沧地区
临沧地区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1981年,中国茶科所和云南省茶科所组成的茶树资源考察组,对临沧地区6县32个村(点)作了全面考察,采集栽培型茶树标本50份,野生茶树标本23份,近缘标本4份。
临沧地区南起沧源县单甲乡,北至凤庆县诗礼乡,绵延200公里,在海拔1050至2750米范围内9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次生中,都有野生茶树分布。在双江县勐库帮骂雪山、沧源县糯良大黑山、单甲大黑山、凤庆县山顶塘大山、临沧县发现了种群数量巨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西北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2750米,分布面积约12000余亩,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
临沧地区驯化栽培茶树,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凤庆县、双江县、沧源县、云县、临沧县境内均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型大茶树。其中典型的有凤庆香竹箐大茶树和勐库冰岛古茶园。香竹箐大茶树,位于凤庆县小湾镇华峰村香竹箐,根茎干径1.59米,株高9.3米,冠幅7×8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粗的大茶树。冰岛古茶园,位于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明成化21年(1485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余株。2002年3月调查,现存有根茎干径0.30—0.60米古茶树1000余株,冰岛古茶园的种子在勐库繁殖,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
四、普洱(思茅)地区
普洱地区野生茶树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分布于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海拔在1830—2600米之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野生茶树分布在7个县的29处,多为散生,均生长在原始森林中。
普洱地区野生茶树主要集中在镇沅县的九甲千家寨龙潭、千家寨大石房、九甲猴子箐、者东桃子箐一带,景谷县的困庄大地、大水缸、大黑龙塘,景东县的石大门、驴打泥溏、李家村、花石岩梁子,孟连县的腊福黑山,澜沧县的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普洱县的困六山、小高厂,墨江县的苍莆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多集中分布于小吊水头河头龙潭原始森林中,海拔2450米,属于野生大茶树群落。
1991年,澜沧县境内发现的“过渡型茶树王”邦崴大茶树,经专家鉴定,树龄1000年左右。澜沧县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园,据记载,现存古茶树多数是明、清以来种植或自然繁育生长,树高一般为2—5米之间,基部直径0.2米以上,株距2—4米。
此外,在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少量古茶树分布。如德宏州潞西县的勐嘎野茶、瑞丽县的弄岛野茶,梁河县的大厂大山茶、陇川野茶;红河州元阳县的胜村野茶、金平县的铜厂苦茶;文山州广南县的革佣野茶、马关县的八寨涩茶、麻栗坡县的金厂大树茶等等。
总之,古茶园和古茶树在云南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和茶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世界人类的历史遗产。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的古茶树遗产资源,1992年林业部在《关于保护珍贵树种的通知》中,将野生茶列为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之一。
(老舍茶馆评茶室)
注:1.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
2.当时普洱贡茶是八色茶品,有5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