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认为天地之气是生命的根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识。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讲究五行生克,在其养生理论中也有顺乎自然之说,这些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的。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展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医学、医术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也是不尽相同的。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黄帝曾经问岐伯: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经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完全是跟随着大自然的节奏生活的,自然就健康啊。
许多人常常让身体很劳累,而且也不能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贪热。从中医讲,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侵蚀到了五脏骨髓,也伤了五官和肌肤,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的。
人们都知道,生病了就要吃药,而中医认为吃药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不吃药。不吃药怎么办呢?《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就是说要让闭塞的气通顺以达到平衡,就是上面说的“移经变气”。所以古谚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是在生病的时候已经存在了,而不是在未病已发作的时候。所以,“防患于未病”是中医的重点,也就我们常听说的“养生”。
但是,养生并不是要吃补药。现在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营养不够,给孩子吃了过多的营养药、滋补药,其实很多都没有必要去吃的。因为有时候吃了,反而是有害的,就是营养过剩。中医让我们要注意平衡、和谐。所以最重要的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是说饮食要营养均衡,作息要有规律。同时我们要注意精神的优良与身体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身体不好,精神也不好;如果精神不好,也会影响身体健康。有人问了,是不是开心、高兴就好呢?其实不是的,过度的悲伤、忧愁和过分的高兴,都会伤害到身体。现在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我们要学会控制、调适自己的情绪,向着豁达、坚强、平和、有涵养的人格境界去努力。除了调适身体、情绪外,中医还告诉我们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修养德行”,就是提升自己的品德。这个在《论语》里也讲过:“智者乐,仁者寿。”有大德的人才能长寿啊。
中国文化不是分成许多单个的门类,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它们的许多理念都是相通的。医学的理论可以用在文史哲上面,文史哲的一些理念也可以用在医学上面。像中医里运用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样一些观念,也都是中国文化其他各个方面,特别是哲学中存在的观念。所以人们多了解一些中医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