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2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
3年普及83个县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 本报驻四川记者 蒋 君

 

    近年来,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部署和职责分工,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契机,及时跟进,主动作为,继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重点推进59个县级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之后,2013年又推出了24个县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3年推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已普及83个县。

    深化体系建设 完善网络服务

    2013年,四川省社重点狠抓了回收拆解中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强化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加强回收工和保洁员培训,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减量化处理,为消除污染,改善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四川省社共投入资金1.8亿元,新建、重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96个,新建、改造乡村级回收点1.1万个,城市社区回收站1380个,回收、加工利用废钢铁、废塑料、废纸等280多万吨,年回收、交易再生资源41.7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43%以上;减少垃圾排放520多万吨,成为省内垃圾处理的重要体系之一。

    据介绍,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高度重视可回收生活垃圾的回收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回收网点向农村延伸、向城市社区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针对2011年和2012年重点推进的59个县级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按建设规范标准,进行了完善、规范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覆盖率和可利用垃圾的回收率。同时,加大对2013年推出的24个普及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力度,均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科学规划标准建设,并在限期内建成。通过3年的努力,全省回收网络覆盖率超过80%。

    加强宣传与培训 全力推进再生资源网络建设

    为积极探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努力提高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覆盖率,四川省社加大宣传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到政府开展的“环境优美优秀示范”活动中,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能力,不断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目前,全省有近10个市(州)供销合作社开展了试点。泸州市社制定了《泸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施方案》,配合城管部门选定8个街道10个小区作为试点,并对选择的回收站进行升级规范。同时,泸州市社还统一制作了门牌和宣传栏,明确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点工作人员,统一着印有“垃圾回收”字样的服装,避免可回收垃圾分出来后又无处可去。各回收站按照可回收垃圾种类,重新对各场地进行了功能分区,确定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等专用场地;部分回收站还结合实际,新增了专用的可回收垃圾运输车辆,提高可回收垃圾运输效率。截至2013年底,泸州市主城区已试点建设可利用垃圾回收网络体系再生资源回收站26个,培训试点保洁回收人员460人,回收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可利用生活垃圾6.5万余吨,回收额近1亿元。

    另外,四川省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分级分层培训,强化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做好回收工和保洁员培训,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消除污染,改善环境。2013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培训回收工和保洁员近3.3万人次。为培训社区居民和农户印发宣传资料25万册(份)、《垃圾分类从早做起》宣传画10万张,建立宣传栏3500个。

    依托龙头企业 建立长效机制

    为积极争取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对供销合作社给予更大的支持,形成共同推进城乡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工作的合力,四川省社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规范城乡回收网点,统一培训、管理回收人员,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加强与村委会合作,广泛吸收农村保洁员为再生资源回收工,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提升了村级再生资源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水平,初步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

    同时,四川省社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资产、政策等资源整合,打破区域界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跨区域联合合作,完成了省再生资源公司废纸和废旧金属集散处理中心新津项目建设。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区域性集散市场(加工、拆解中心)+乡镇回收(转运)站+村级(社区)回收点”,遍布城乡、运转高效、技术先进的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今年,四川省社将积极围绕“环境质量提升、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充分发挥系统优势,积极履行供销合作社职能,完善城乡回收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同时,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大回收网络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做到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到哪里,回收网络就延伸到哪里,垃圾出现在哪里,就回收到哪里,以实现垃圾减量化,废旧资源利用无害化。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