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一直是困扰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难题之一。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法收贷已成为当前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难点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紧紧依靠各级人民法院支持,加大力度依法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有力地促进了业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但在依法收贷工作取得积极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成本高。依法收贷成本高,在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依法收贷要先垫付案件受理费、保全费和执行费,很多案件还要垫付评估费、鉴定费等,结案后才能返还。而诉讼保全案件一般情况下时限较长,从起诉到执行结束,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有些案件因为各种原因迟迟不能审结或执结,部分胜诉案件义务人甚至没有偿还能力,别说收回贷款,连垫付的诉讼费用都无法收回,致使诉讼费用长期挂账,诉讼保全成本过高。
执行难。执行难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的难点,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导致“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屡见不鲜。依法收贷进入执行程序后,由于债务人赖债、逃废债务,地方保护主义干扰,金融机构间不协调,加上法院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等,导致执行工作困难重重。
环境差。近几年,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加大金融诚信整治力度,提高全民诚信意识和素质,例如人民银行开通了全国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网络系统,建立了借款人、担保人信用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诚信素养。但是,目前全社会的信用状况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农村金融借贷方面,面临的信用环境很不理想,企业没有将信用作为无形资产来经营,个人也没有将信用作为道德素质来培育。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是逃避执行,转移财产现象严重;二是抗拒执行,甚至暴力抗法;三是躲避债务,“跑路”现象大大增加。
专业性不强。一是人员不足,无专职队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建立起专职依法收贷队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之后,诉讼保全压力增大,岗位人员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性水平较低。信用社内部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的人员缺乏,部分人员受年龄、学历、经验等因素影响,无法有效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导致依法收贷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对策
抓紧培养内部专职队伍,提高专业清收水平。依法收贷作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有力措施,对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针对内部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抓紧培养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员工,把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的优秀员工调整到依法收贷岗位,组建一支分工明确、合作有序、业务过硬的队伍,专职从事依法收贷工作,切实提高全省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水平。
灵活运用依法收贷技巧,向诉讼要效益。算好诉讼效益账。对每笔起诉的不良贷款,要在起诉之前,充分做好诉前的调查工作,反复论证,通过诉讼效益分析,明确诉讼对象。要把握好依法起诉的原则。要把钉子户、赖账户作为依法起诉的重点,对其采取限期偿还、拍卖抵质押物等方式,强制清收,起诉面应该控制在不良贷款户数总数的20%以内;对债务人经营情况较差、无有效资产或有一定还款意愿的债务人,慎用诉讼执行方式进行清收。要做好案件全程跟踪工作,做到有始有终。
加强同优秀律师事务所的合作,推动依法收贷工作深入开展。针对农村信用社专职清收人员少、依法清收困难的现状,强化与省、市、县各级备选库优秀律师事务所的合作,发挥其专业性强、经验丰富、人脉广等方面的优势,内外合力,扎实有效开展依法收贷工作。同时,在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作用,做好正常法律风险防范的同时,注重完善风险代理机制,积极采取风险代理清收方式,提高清收处置工作效率,加快推进不良资产处置步伐。
增进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力促依法收贷取得最大成效。积极联合法院开展集中执行活动。要加强与法院执行局协调,对未执结案件加大执行力度。尤其是要将有执行能力而规避执行的“老赖”,作为重点诉讼对象,必要时可以联合法院发布“限制高消费令”,限制赖账户的高消费活动,以达到整治一户、威慑一方的效果。积极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依法打击骗贷行为专项行动。三是做好法院诉讼延伸服务工作。加强与法院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总结诉讼经验教训,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逐步提高依法收贷水平。
积极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好转,为依法收贷工作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氛围。在推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三大工程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不断深化丰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内涵,宣传讲文明、守信用的模范贷款户,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依法收贷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