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的棉花收储已临近尾声。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1月份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的新棉采摘基本结束,籽棉交售率超过90%,新棉的销售率已达到81%。记者在山东了解到,由于籽棉销售价格比上一年高5%到10%,所以往年爱惜售的内地棉农,今年也在积极地卖棉。但与销售的红火势头呈现反差,大家的种植意愿较为低落,迟迟没有像往年一样开始为新一轮的种植做准备。
山东滨州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建军告诉记者,虽然今年棉花能卖到9元一公斤,也已售出八成多,但许多棉农却计划把种植面积减少两成。
王建军:“国家不收储了,我们合作社的五百来户棉农基本都是持观望的态度,减少的面积可能种树苗、玉米、小麦。”
“不收储了”是影响许多内地棉农种植意愿减弱的因素之一。2014年国家将对新疆的棉花先行试点临时收购价格,其他根据试点的情况进一步推进。因此,卓创资讯市场分析师孙立武认为,面对国家的新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状态:在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将保持稳定;而在内地棉区,种植面积将大幅回落。
孙立武说:“从现在来看,2014年,内地棉农的种植意向大幅度回落。即使内地有政策出现,种植意向也会大幅度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是实际收益远远达不到棉农所预期的心理价位,棉花种植面积连续三年下降,2014年有可能会跌到2000年前后的种植面积。”
根据国家发改委1月24日发布的资料显示,去年12月,进口棉的价格为每吨15209元,而我国内地和新疆的皮棉销售价格在19000元以上,国产棉比进口棉一吨能贵4000元。即便如此,棉农也没有从中获得太多收益,反而挣钱越来越少,这是棉农不愿再种棉的主要原因。渤海商品交易所棉花产品经理赵祎林认为,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棉农“事倍功半”。
随着新政策即将启幕,2014年将是中国棉花的转折和转型之年。面对进口棉的价格冲击,我国将在继续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减少国家的政策性干预因素,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孙立武认为,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今年的棉花市场将会出现波动,“已经形成秋储习惯的棉花市场,在缺少了直接收储政策扶持之后,会出现相对比较明显的一个震荡。2014年9月份籽棉的销售价格可能同比会低5%到10%。接下来,国内的棉花价格会逐渐向国际棉花价格靠拢。”
在这样的预期下,赵祎林认为,从长远来看,国内、国外的棉价差距将逐渐缩小,所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是中国棉农和棉花产业的根本出路。
(本文摘编自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