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2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茶业何以重归世界首位

□ 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 廖 逊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具体的,是美国快餐、瑞士巧克力、丹麦曲奇、法国矿泉水、日本寿司、新西兰或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当然对外国老百姓来说,还有21世纪以来横扫世界的中国家电、中国纺织品及鞋类。思想家李慎之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开始于15世纪,但是丝绸、金银、瓷器和香料穿行东半球三大洲的历史,却远远早于15世纪。如果说20世纪以来,最畅销的是石油,那么地理大发现之后,最长盛不衰的全球化产品,则是茶叶。

    对中国人来说,2005年是一个幸运的年份。中国工业品像潮水一般地涌向世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我国成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人们因此而忽略了一件“小”事:那就是中国的茶树种植面积,已经占到世界茶园面积的50%,稳居世界第一。而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年——2009年,中国茶业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产值超过430亿元,重新成为世界茶业第一大国。可惜这件光宗耀祖的喜讯,又被更多的重大喜讯淹没了。

    全世界都承认,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按照我们祖先的说法,中国茶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尝百草,也就是公元前2737年左右。然而假如没有出土文物为证,国际史学界的惯例是以文字考据为准,时间就要推迟到《诗经》的创作年代。还有人认为,中国人种植茶叶并以茶为药饮,始于西周。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一切始于战国甚至秦汉时代。但无论如何,茶叶到了魏晋,已经成为大众日常享用的饮料。无可辩驳的铁证,是晋人《华阳国志》多次提到“香茗”,就是今天所谓的香茶了。作为民间饮料,以巴蜀之地发端,所以今天成都重庆的茶馆,堪称全世界资格最老的茶馆。隋唐时期,茶叶已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陆羽的《茶经》则是人类的第一本茶业专著。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也发端于唐代。  

    在中国,从农业文明的汉族和游牧文明的少数民族相互碰撞之初,就有了茶马互市。因为只有茶叶,才能帮助游牧民族洗刷油腻,维持肠胃健康,消化吸收营养。游牧民族对茶叶的热爱,至今日无可替代。所以当两大文明相互对抗之时,茶叶是争夺的第一物资;而在两大文明和平共处之时,茶叶则是交易的第一物资。  

    史籍证明,茶叶由日本遣唐使带回国内,然后再引进茶种、栽培茶树,开饮茶风气之先的,当然是上流社会,15世纪发展成大名鼎鼎的日本茶道。一直到“地理大发现”后的16世纪末,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茶叶。1610年荷兰首次用轮船运进,1636年传入法国,1638年传入俄国,1650年传入英国,至此,茶叶才成为世界性饮料。

    在欧洲市场上,茶叶比咖啡迟到一个多世纪。就像21世纪的中国人,并不因为喝惯了茶,就拒绝咖啡一样,17世纪的欧洲人也并不因为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就拒绝茶。英国人甚至专门安排了每天的饮用时间——午后茶,并将这个习惯保持至今。因为两大饮料,各有各的妙处。 

    1700年,一个中国农民生产1斤茶叶,所得的报酬是1个便士,但在欧洲市场上1斤茶叶的价格,就变成了3个英镑。只有王室和最有钱的人才喝得起。政府最初实行高关税,税率高达120%。当然只要有高关税,就必有走私,最后泛滥成灾,迫使关税逐年下降,1784年终于下降到12%。到了1800年,价格比1700年下跌了95%,进入平民百姓家,工厂车间随处可见,茶叶终于变成了大众饮料。 

    让茶叶从王室饮料、富豪饮料变成平民饮料的头号功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是那个向中国贩卖鸦片的缺德公司。由于茶叶非常娇嫩,不易保存,长途贩运风险巨大,必须缩短运途,寻找其他地带替代生产。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型农作物,都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大规模进行移植栽培,才在相同气候条件的殖民地,遍地生根开花的。荷兰冒险家雅格布森最先深入中国茶园,将种子和工人偷带回荷属东印度群岛,开辟了最早的海外茶园。茶叶的生产种植技术由此扩散。而从1600—1858年,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贸易垄断者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它在1834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开始的前6年,把茶叶引进到印度次大陆,开始大规模种植。不过此前11年的1823年,印度北部也发现了茶叶,不过是另外一个品种。此后印度茶业越发展越大,成为中国茶叶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并终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者。

    印度茶业的“黄金时代”终结于2009年,中国茶业的“黄金时代”又回来了,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祖先。

    中国茶业成功的唯一奥秘,就是由于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因为只有在温饱有余、大量食肉、营养过剩的条件下,人们才有可能大量喝茶,尤其是喝浓茶。20世纪末,中国政府相继废除了肉票、油票和粮票,终于可以放开吃肉。吃肉多了,营养过剩了,才需要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大量喝茶,涮肠净胃,保持消化功能。

    记得幼时大跃进后,社会上兴起淡茶待客,常听大人们相互告诫,茶水不宜多喝,千万别喝浓茶,不然会把肚子里可怜的油水刮掉。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定量,仍然是每人每月半斤肉半斤油,肚子里的油水实在少得可怜。许多家庭的对策,就是买肥肉,以肥肉炼油,再用油渣炒青菜。许多年长些的朋友,至今还爱吃油渣子炒着辣椒。即便如此,肚子里还是油水不足。怎么办?那就得戒茶。文革初期的“头号反党黑帮”邓拓先生,在其赫赫有名的《燕山夜话》中,就有一篇因遭受批判而家喻户晓的杂文,叫做《白开水最好喝》。我深受其影响,至今不喝茶。即使邓拓被打倒,也绝不因人废言,果然省油又省钱,居然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成了个人人羡慕的“小胖子”。许多人向我取经,回答就是“能吃能睡,没肝没肺,坚决不喝茶!”朋友们一一照办。

    如今一切都颠倒过来了,人人胖得发愁,忙着刮油,在北京等大都市里,甚至有人必须定期换血洗肠,去除油脂。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经常交流减肥经验。人们的共识之一,就是多喝茶,喝浓茶,像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样以茶涮油。

    新的消费习俗,使茶叶销售量年年上新台阶,2009年国内销量达到创纪录的95万吨,绿茶仍是主流,乌龙茶增长最猛,红茶保持增势。人们不仅越喝越浓,而且越喝越高档,在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大市场强劲的拉动下,中国茶业怎能不突飞猛进地大发展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