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名言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上过前线的退伍军人,每当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个人财富对我来说还有多大的吸引力?我们追求的是大我,就是官庄村民的共同富裕。
只要你们需要,再苦再累也会坚守这块阵地。
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村民多走一里路;宁可我们折本,也要方便百姓。
名人档案
李维川:1976年,李维川成为一名供销合作社人,开始在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供销合作社官庄供销站工作。期间,他响应国家号召从供销社入伍,并随部队前往老山前线。经过战火洗礼的李维川始终惦念着自己工作过的供销站和那里的村民,退伍时放弃所有名利,毅然回到官庄供销站,继续他的供销社人生。2013年11月,兴化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感动2013·兴化好人”评选活动,李维川获得了“感动2013·兴化好人”称号。
他被村民们戏称为“农民的110”, 带领供销合作社员工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勤俭办社,一心为民。他和官庄供销站的职工,一月工资千八百块,却忙里忙外,默默无闻,还总是乐呵呵。
“宁愿自己多跑十里路,不让村民多走一里路;宁可我们折本,也要方便百姓。”成了他和官庄供销站人心中坚定的信念。
他就是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官庄供销站站长李维川。
官庄供销站自1976年8月开始营业以来,一直为沙沟的官庄村、乔家村、南阳村和宝应县的刘家村等村庄的2000多户村民服务。上世纪90年代,泰州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都卖的卖、散的散,而官庄供销站在李维川的带领下却没有卖一分资产,始终坚守供销合作社的老传统,天一亮就开门,晚上到八九点才打烊,遇上特殊情况,夜里随时开门服务。直到今天,管庄供销站里的8个人,除3个退休外,其余的5人没有一个另觅高枝,都与供销站不离不弃。
到底是怎样一种执著和情怀,让李维川和官庄供销站始终坚守在基层为农服务第一线,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和困难,都不言放弃?有着33年党龄的李维川,用那经过老山前线战火洗礼的朴实和坚毅告诉我们:有一种美丽叫坚守。
陈旧背后的“鲜亮”
从兴化市出发,经过李中森林,穿过沙沟老镇和散落在路边的村庄、藕塘,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记者来到了这个略显偏远的官庄供销站。斑驳的墙面、早已被顾客摸平棱角的柜台让人仿佛回到上个世纪。
“你们别看我们官庄供销站门市部现在有些陈旧,但在我们眼中,供销站和供销站里的人依然和1976年开张时一样鲜亮。”官庄的一位村干部开场就用了“鲜亮”这个词形容供销站,让记者颇感意外。
眼见的景象是人来人往、商品琳琅满目,在周边一带算得上热闹、有人气,但实在不够“鲜亮”,反而比较陈旧。村干部说的鲜亮是指什么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76年,李维川开始在沙沟供销合作社官庄供销站工作。期间,他响应国家号召从供销社入伍,并随部队前往老山前线。要退伍时,李维川仍惦念着自己工作过的供销站和那里的村民,放弃所有名利毅然回到官庄供销站,继续他的供销社人生。李维川从小在村里长大,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使得他跟村民沟通起来“零距离”。业务之余,他常到周边村里走一走,看一看,坐下来和村民们拉一拉家常,谁家有个婚嫁喜事、谁家添了小孩,他了如指掌。长期以来,李维川也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受大气候影响,90年代末很多供销合作社纷纷改制,房产卖光,队伍散尽,有的单位只剩下了一张桌子和一个戳子。李维川和7名职工反复商议,觉得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服务活动不宜以个体经营为支撑,而应该坚持以合作制为基础。于是大家郑重约定,不管压力有多大,官庄供销站房产不卖一寸、职工不散一个,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再苦再累也要坚守住这块前沿阵地。
官庄供销站的老张会计搬出一堆线装账本对记者说:“这十几年,在李站长的带领下,我们官庄站坚持合作服务、集体经营,统一核算,落实责任,报表齐全,收支在账,年终公布。每一笔商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价多少,差价几何,有发票一式三联可查,真正是商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多少年如一日,坚持让利村民,微利服务,绝对不卖不合格产品。官庄的群众是打心眼里信得过我们,偶尔也有外地个体商贩来村兜售商品,群众没得眼向。”
采访周边村民时记者又听到这样一件事。去年小麦收割期间,种田大户老施到供销站买螺栓,碰巧备货刚售完。李维川一看老施着急修理收割机,立刻与去兴化采购的职工老陈联系。谁知,老陈已从兴化返回沙沟。当时老陈二话没说,马上将先期采购的货物委托别人带到站上,自己又重新搭车去兴化。两个小时后螺栓送到老施的手上,让老施激动不已。
李维川说:“宁愿自己多跑十里,不让村民多走一里路;宁可我们折本,也要方便百姓。我们在这里扎根凭的就是这个啊。”
听了人们的介绍,听了李站长这番话,记者似乎觉得眼前这个陈旧的小小供销站真的就像村干部说的那样,跟1976年开张时一样“鲜亮”,充满活力。
群众需要就不离开的“110”
曾经有过一段军旅生涯的李维川说起话来不像个商人,更像个军人。他与记者聊天时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上过前线的退伍军人,每当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个人财富对我来说还有多大的吸引力?我们追求的是大我,就是官庄村民的共同富裕。时刻要把群众的需要记在心间,把百姓的利益顶在头上。”
这一番表述令记者颇为吃惊,眼见这位朴实的汉子竟然说出“追求大我”的“大话”,但话语中却透着真切。
提起李维川,一位村民这样说:“像他这样的条件,要是干个体,早就腰缠百万了。哪还会像现在这样,一天忙到晚,一个月工资只有千八百块。”一位村干部也说,他们曾动员过他出去发展,李维川却坚定地说,“只要官庄群众还需要供销站的服务,他就不会离开”。
很多人都记着那年发大水,是官庄供销站的职工们冲在了最前面。当时,严家村灾情特别严重,圩堤倒塌,村庄全部进水。官庄供销站的职工,不畏艰险,昼夜不息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受灾当天就冒着大雨将首批救灾应急的手电筒、蜡烛等送到严家村。他们分批次、累计采购运送救灾物资。由于陆路全部被淹,物资很难运送到目的地,他们就用大船驳小船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将救灾物资运送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李维川告诉记者,那几天,他们职工的脚全被泡烂,一些村民们知道后,强制性地将明矾塞给他们。
水退了,群众经济上受到损失,缺少资金恢复生产。官庄站贴出告示,主动将一些主要农资赊欠给村民。“不就是受洪水一过么,我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村民老郑依旧很清晰地记得当时李维川说的话。老郑家住在村边,房屋被洪水冲塌,他们一家五口全部搬到船上生活,官庄供销站给他家送来了种子和化肥,让他家渡过了难关。
时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官庄站的人坚持传统,着力创新。近年来,他们依靠微薄的积累,在庄中间新建了漂亮的二门市,实行开架售货,超市化经营,让官庄村民在远离县城百里的乡下,也能享受到现代服务。尽管如此,李维川和站里职工依然保持着克勤克俭的作风,为了节约几个劳力钱,无论多少商品进出,都是他们站里5个人自己装卸。群众需要服务,只需一个电话,李维川的摩托车马上就到。官庄的群众大都熟记李站长的手机号码,大家称他是为农服务“110”。
在官庄,村民离不开的已经不是供销站供应的针头线脑、农药化肥,人们离不开的更像是一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