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金机构 请夹“三农”碗里的菜

□ 本报评论员 马 悦

    在服务“三农”、服务弱势群体的道路上,奔跑着的农金机构们更应时刻警醒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永远是一家企业的左右手,无论跑得多快,带着社会责任上路,才是打造百年银行的根本所在。

    转型升级、加快改制、多元化发展、打造现代银行集群……2014年刚一开始,农金机构的步伐就透着与往年的不一样。各种战略规划、多重发展布局已经在开年的全新部署中一一呈现。然而“走出去战略、跨区域发展、重点服务高端客户……”也成为不少农金机构新一年里的新打算。

    这倒也不奇怪。细读银监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在各类商业银行中,资产余额同比增长最快的便是农商行,增幅达39.96%,远超城商行的21.96%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8.89%。

    发展快了、体量大了,“做大,做到更大”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愿景。然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跑偏”现象,一些农金机构似乎走向了“弃小离农”的道路。以中部某农村商业银行全年贷款业务数据为例,各项贷款余额125.29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900万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1800万元,农村企业贷款44.16亿元,而非农贷款却高达74亿元,占比接近贷款总额的60%。。

    “只能夹自己面前的菜,切不可伸长筷子甚至站起来夹离自己远的。”这是中国由来以旧的饭桌礼仪。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农金机构登堂入室、今非昔比,但这古老的饭桌礼仪之规却不该忘记,在全国各地农信社纷纷“变脸”改制成农商行时,更要牢记:请夹“三农”碗里的菜。

    不少改制后的农商行除了新面孔,还有新思路:提高贷款门槛、撤销合并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热衷于追捧财大气粗的高端客户、全力打造舒适豪华的旗舰网店……在金融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刺激下,盲目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偏离“三农”服务的趋势愈演愈烈。

    “偏离三农”定位并不是一步好棋,很可能是一步险棋。道理不难理解,前行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正确方向的引航。精心培育、深耕多年的农村市场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根据地”,“把这片市场做深做透”不仅仅是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实现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其发展的根本所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一号文件的出台为农村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面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土地改革……瞅准方向、紧抓机遇,农村金融机构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

    新年伊始,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纷纷制定战略蓝图,梳理多省农信系统“一号文件”可以发现,遵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今年的主要信贷投向已基本锁定——以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为重点,发展普惠金融。

    显然,在目标明确的征程上,农金机构已经启航。然而,“三农”这片沃土赋予农村金融机构的却并非只是机遇。

    “很多机构和个人获得了良好的、甚至过度的金融服务。但与此同时,广大的居民,尤其是草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甚至有些根本享受不到金融服务。” 这是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总结“中国金融六大缺陷”时专门提到的中国金融第三大缺陷,言语犀利,却是现实。

    在服务“三农”、服务弱势群体的道路上,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很多,却仍然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奔跑着的农金机构们更应时刻警醒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永远是一家企业的左右手,无论跑得多快,带着社会责任上路,才是打造百年银行的根本所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