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货币供应毁大清(下)

□ 雪 珥

图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资料图

    天津告急

    大清国的最大特点,就是永远都不会吸取教训。上海“贴票风潮”,居然在五年后复制到了天子脚下的重镇——天津。

    这次的直接导火线是义和团之乱。战后,仅八国联军所劫走的现银就高达1000余万两。火上浇油的是,为在动乱中自保,实力比较雄厚的外资银行和山西票号,收回了2000万两左右的放贷,不再放出。

    动乱之外,外贸“出超”也是重要原因。

    从1861年天津开埠以来,直隶地区的外贸在经过了20多年的缓慢发展,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提速,1899年比1865年增加了5倍。1900年至1901年,虽然爆发了惨烈动乱,贸易额有所下降,但战后迅速得以恢复。与此同时,1901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通车,欧亚铁路网联为一体。天津一方面迅速摆脱上海港的附庸身份,成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但在中国,尤其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并没有改变,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反而加剧了外贸“出超”。

    在袁世凯执掌直隶的第一年(1902年),“中国官禁止宝银出口,然俱未能照办者,实迫于势不得已,盖进口货共值关平银80181683两,而出口货只值17839063两,所有进口货银如许之多,不能不如数照付之故耳”(《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

    银根如此之紧缩,政局阴晴不定,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终于起作用。只不过,在这个畸形的局面下,市场那只手也是畸形的。京津地区的主币是“银钱帖”,与当年上海的情况一样;而辅币则大量使用竹片、洋铁皮和纸条,以供找补,这比当年上海的局势还要严峻。市场一片混乱,用袁世凯的说法,是“商旅闻之而裹足,百物闻之而腾涌。究其流极,外埠货物停发,票号汇兑不通”。

    钱庄失控的票据发行,造成票据的大贬值。贬值后的票据,在兑换现银时要打折扣,这就造成了“贴水”。所谓“贴水”,是指远期收益(价位、汇率、利率等)低于即期收益,反之则是“升水”。发生在天津的这场金融危机,史称“贴水风潮”。

    “贴水风潮”对天津的危害极大,市场几乎崩溃,各界都十分清楚,以投机获利的“贴水”,是这场危机的罪魁。

    铸币跃进

    袁世凯的救市动作,首先是增加流动性,设立了“平市官钱局”,筹集现银100万两,以月息5厘(0.5%)借给重要的钱商,以资周转。与之前动辄高达30%的“贴水”相比,这是相当低廉的利率。随后,袁世凯在1903年1月下令严禁“贴水”。作为金融票据的“银钱帖”,必须与现钱、现银等值使用。这种休克疗法,将那些以“贴水”作为主要收益、甚至唯一收益的钱商,彻底逼上绝路,相继倒闭。

    随后,袁世凯开始发行新式的机器铸造铜元,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

    他严禁制钱铜元离开天津境内及私炉销毁,要求各级地方官严查。这一年,袁世凯通过恢复重建铸币厂,向市场投放了10元面值的铜元1000多万枚,用公权力强行建立准备金。

    铜元的流行与暂时坚挺,拉低了物价,“衣食各物,均皆价廉”,对主要使用小额货币的普通百姓大有裨益,因此,仅天津一地,“合津街市无不遵章周流铜元”。而使用大额货币白银的商家,也没吃亏,商贸的顺畅及物价的稳定,令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维稳红利”。到6月中旬,各项救市措施“粗有端倪,市面渐就安稳”。

    袁世凯所遭遇的这场货币供应危机,在大清国各地都有出现,只是没有如此严峻。而各地的解决思路,与袁世凯都有相同之处——铸币。这种共识,迅速形成一股全国范围的大跃进运动,各地方政府纷纷上马铸币项目,最终达到了惊人的16亿枚年产能。据梁启超统计,1904年至1908年,全国实际铸造了逾124亿枚铜元。

    如此大规模的铸币,早已经不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供应,而是另有所图:新式铸币机大批量生产出来的铜元,有着高达63%以上的“铸币利润”,这成为各地财政新的增长点,刺激地方政府一拥而上——而早已丧失了权威资源的中央政府,对此种乱象却无能为力。

    货币供应充足的红利,还没享受多久,铸币大跃进的后果就接踵而至:过量供应的铜元大幅贬值,最高跌幅居然高达80%,与此前的货币供应紧缺一样,再度引发物价飞涨,而受害最深的依然是草根阶层——因为他们是使用铜元这种低面值货币的主力。

    没有规则,导致“市场”失灵;同样因为没有规则,导致“市场”缺位。货币崩溃的背后,实际上是规则、信用乃至政府权威的全面崩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