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便利店将迎马太效应

□ 本报记者 凌晨

    随着大卖场市场的日益艰难,看似前景不错的便利店市场早已“暗战”不断,青岛的777便利店、南京的旺仔便利店都相继传来了关店资金链断裂的噩耗。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被吞并了,有的倒闭了。那么,下一个又会是谁?便利店的马太效应是否已经到来?

    “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有400多家店,大多集中在深圳、东莞,但是未来切入新城市也不排除用并购合作的方式。”深圳市中业爱民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代鸿昌对记者表示。

    如果说珠三角的中业爱民只是有想法,那么在长三角就已经有企业在这么做了。在浙江经营多年的十足便利店就在去年已经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当地市场排名第二第三的便利店企业进行整合,并迅速将自己的门店扩张至1500多家。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通过后台统一采购与配送,不仅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也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避免了恶性竞争。

    你死我活

    “如果乔玛和富德这样的便利店再不转变,很有可能面临关闭。”熟悉深圳便利店市场的洪飞(化名)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乔玛便利店隶属于成都富港百货集团,目前在深圳开出了5家店,而富德便利店的东家则是金融投资商深圳富德控股集团,其旗下一共30家门店,但在深圳市场也只有5家店。

    然而,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大大小小的连锁便利店品牌超过20家,既有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7-11、OK便利店,也有内资大佬美宜佳,还有包括百里臣、中业爱民在内的很多深圳本土品牌。

    对此,代鸿昌告诉记者,深圳、广州的便利店非常多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相比北方更为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也让人们的夜间活动很多,为此催生了很多夜间经济。繁多的便利店,也让深圳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对于乔玛这样门店非常少的便利店,洪飞透露,它们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尤其在近两年人工和房租涨的非常厉害的情况下,它们由于门店数量的劣势无法达到规模效应,无论在采购还是物流上都没有优势。再加上母公司主业不在此,资源、经验,甚至熬下去的决心都不如专业便利店企业。

    北京商业经济协会秘书长赖阳更是直言,便利店不是谁想做就做的,它不是缩小了的超市,甚至更加复杂。如果准备不足,很容易陷入瓶颈,在长期无法盈利的情况下走进死胡同。这就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要么被吞掉、要么关门结业。

    其实,早在2012年,东莞天福便利店就展现出“凶狠的”一面,一举吞并了拥有160 多家便利店的“利的”。东莞另一家巨头上好便利店,其扩张过程中也先后拿下当地的好友、百川、富通和天天多等便利店品牌,得以迅速壮大。

    而在便利店竞争同样激烈的长三角,便利店之间的兼并合作也已经显现。2013年,浙江十足商贸有限公司就先后与民丰、当家人达成合作,将采购、会员、仓储物流等后台项目进行打通,形成统一系统。

    对此,尽管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是合作,各自的品牌保持不变,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收购其实没什么差别。

    暗战从未停止

    2013年,零售业并购案不断,而面对便利店市场的战火,是否也向即将面临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呢?

    对此,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日本三大便利店企业7-11、罗森、全家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目前在中国,市场集中程度远没有那么高。

    北上广深一线市场便利店市场内外资共存,而太原、西安、南京、东莞等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

    代鸿昌对此也表示认同,便利店不像其他业态,无法快速盈利,而且需要耐心与决心。“现在很多企业都属于玩票性质,特别是深圳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包括顺丰快递。”然而,完全做直营在当前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如果运营不当,商品组合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很容易出现资金供应链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土很多做加盟的便利店管理松散,导致“连而不锁”,根本无法发挥规模优势,更别提在物流配送、消费者数据分析等方面挖掘利润。这也导致了很多便利店企业在各自为战,跨区域扩张。从珠三角地区目前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但是,另一位拥有1000多家门店的便利店企业领头人付欧(化名)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便利店发展已经开始步入另一个阶段,特别是在现在大卖场受挫,小型店受宠的情况,从竞争走向兼并联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他分析的那样,随着市场的成熟,各地的品牌便利店品牌会越来越集中,这种现象已经在个别省市显现。例如便利店发达的广东东莞,经过不断兼并联合,目前主要是美宜佳、天福和上好三家争霸。

    他也坦言,未来人力租金等成本会继续上涨,人力成本将提高5%~10%,租金上涨虽有所减缓,但依旧是高位慢行,对此今年公司的投资成本将会有所压缩,较去年降低10%,但扩张态势不减,计划新开门店300~500家。

    此外,在便利店行业的兼并联合从未停止,只是很多企业不知名,大家不了解而已。未来这种现象在便利店行业也会越来越多。

    尾大不掉

    便利店市场暗潮涌动,但上述报告却表明,拥有1000家以上门店企业的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为168万元,利润率仅0.3%;规模最小、只有300家以下门店的便利店品牌单店平均年销售额却能达到最高的269万元,利润率2%。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盲目扩张,很容导致“尾大不掉”。

    赖阳也表示,7-11这样的外资企业靠密集开店降低了物流成本和营销成本,但国内企业的精细化程度不足,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消费者需求研究上的短板,让目前很多便利店的日营业额无法与外资企业竞争。这种情况下摊子铺得越大,成本就会越高,扩大亏损。

    这个观点得到了代鸿昌的认同。他告诉记者,中业爱民今年计划从打造内功出发,注重管理和商品结构调整,提升单店盈利能力,降低开店速度,计划开出新店100家。

    据他透露,目前中业爱民平均毛利率在22%左右,低于目前便利店平均水平,但由于采取以加盟为主的紧密型管理,400多家门店中有九成以上为加盟店,由公司统一管理、采购、配送,加盟店从开店到经营都由公司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指导。由于公司直营店少,成本低,目前企业正处于盈利的状态。

    “7-11虽然1992年就在深圳开出了第一家店,但目前也只有150家店”,洪飞也指出,尽管如此,每月超过5000万元的销售额却让内资便利店艳羡不已,而内资便利店普遍达不到单店单日销售额过万的业绩。

    这也意味着内资便利店在买店入市、扩张开店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实力,特别是经营内功,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的布局上。全家董事长潘进丁就表明,随着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型态已经开始改变,数位服务成为便利商店业下一个战场,如网拍付款/取货、线上游戏点数购买、虚拟电子钱包等,都是接下来的发展机会。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加入了移动支付大军,例如7-11、美宜佳、十足。“目前我们也将上线移动支付,为顾客提供更多便利。”代鸿昌表示,代收快递、自提等业务早已成为便利店标配。

    只是,如何超越盈利性,利用好手上的资源,平衡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便利店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新闻1+1

台湾便利店为何火爆

    近日,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的便利店突破1万家,成为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区,平均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

    目前台湾排名前四的便利店为7-Eleven、全家、莱尔富、OK,四家均为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的连锁店。

    其中,7-Eleven稳居台湾便利店龙头地位,在1万家便利店中占有近5000家,并且是首家把店开到台湾离岛和大陆的企业,也是台湾首家上市的便利店企业。

    便利店在台湾的发展并非一炮而红,最早引入的7-Eleven曾经亏损,家庭主妇还是宁愿东奔西走到各家固定的店铺采买食品和日用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期,特别是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渐渐喜爱上便利店。省时省力的便利战胜传统杂货店小小的价格优势,融入台湾人的生活。

    便利店在台湾成功发展除了得利于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因为各品牌的便利店在竞争中不断根据人们的需求提供最便利的商品和服务。比如食物,过去便利店只提供方便面、包子和茶鸡蛋,现在则夏天有凉面冬天有麻油鸡饭,还有可配餐用的盒装小菜和水果。至于饮品,则从各类瓶装饮料到现磨咖啡,据统计,7-Eleven立等可取的现磨咖啡已经占据了台湾咖啡八成市场。

    从便当到年菜、从杂志到内衣的商品极大地满足了人的需要后,便利店又开拓服务项目,提供洗手间和开水,提供复印、传真、印相、邮寄、缴费、买票、网购收货服务等,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及家庭的全部需求。

    便利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各自突出自己的特色,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阿里山上的便利店主打美景,设立户外座位区,让消费者在此赏樱、看云、观山景;日本的全家便利店开发饭团产品,锁定固定消费人群;位于公路旁的便利店提供大片停车场,起到休息区的作用;自行车道上的便利店准备骑友们喜欢的食物用品,被称为骑友补给站。

    随着大陆游客的增多,便利店首次把游客纳入自己的消费人群。台北市内湖区一家免税店对面的便利店,引入了人民币付款机制,还可为大陆游客代办邮寄。游客买了东西,留下地址就可走人,便利店负责邮寄到消费者家中。

    一些便利店根据大陆游客的需求备货,凤梨酥、太阳饼、金门高粱酒、面膜、白花油等,凡大陆游客喜欢的,可在便利店一网打尽,既把便利延伸到游客群体,又增加了便利店的盈利点。

    便利店不大,但却把精品服务做到了最大最强,成了一个红火的产业。

(韩慧)


瞭望

国企改革如何影响零售业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土地财政之后政府财政收入匮乏,国企效率低下,零售企业资产价值凸显的背景下,改革国有体制释放潜力迫在眉睫。

    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行将从三个方面明显提振商贸零售行业:一是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将被解除,国企改革有利于现有资产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国企改革有利于打通一二级市场估值联系;三是国企改革有利于改变现有僵化的体制和机制制约,企业主动寻求并购整合和转型的契机。

    首先,国企改革将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国有商业企业手握优质商业资产,但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自身效率难以发挥,国企改革在根本上解决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效率。

    从统计的国有商业企业和民营商业企业的经营效率看,总体上民营商业企业效率优于国有商业企业,尤其是主要民营商业企业经营效率大幅优于国有商业企业。

    其次,国企改革打通一二级市场估值联系。国有控股制约了一二级市场估值联系,在一个理想化的资本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估值能够互通,二级市场低估自然会引起一级市场资金流入,从而拉平一二级市场估值。

    而国内大部分商业企业是国有控股企业,股权难以流动,民营企业更难以控股,即使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很难推动企业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从而形成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割裂的现象,二级市场明显低估,而一级市场资金难以进入,国有控股就像一道水闸横在了一二级市场之间。

    国企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国有股权的流动,从而可以建立起一二级市场的估值联系。

    最后,国企改革有利于并购整合和业务转型。国有商业企业体制和机制僵化,员工积极性不足,常常安于现状。而在网购汹涌来临时,他们却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接受网购侵蚀。国企改革有利于改变现有僵化的体制和机制制约,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低迷,网购和商业地产冲击时,主动寻求并购整合和转型的契机。

    国内商业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前八名百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15%,而美国、日本、韩国前4名集中度都在50%以上,并购整合有利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并提升向上游品牌企业的溢价能力。同时,集中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转变盈利模式,逐步实施自营。

    总的看,受供给冲击、经济低迷及政府反腐力度持续深化等因素影响,零售行业2014年难有大的改善,预计全年收入增速在10%左右。

    从盈利模式及机制角度考虑,短期难以向自营转变,但国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体制和机制的制约,短期有利于提升潜在国有资产盈利水平,中长期有利于行业并购整合及转型创新。

(訾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