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2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需要怎样的创新

□ 郭小言

    100多年前,约瑟夫·熊彼特给创新下过一个定义,实证至今依然普适:“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涵盖的内容很广: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和组织制度。这个宽泛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无所不在。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故事都可以找到创新的元素。要么开辟了蓝海,要么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流程。

    夸张一点说,只要是成功的企业就可以写成一个创新故事。而追求创新的过程和追求企业盈利的过程总是交织在一起,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创新,只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很可能自然发生创新了。因为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初创企业如果不能找到新的生产要素组合,他们将很难存活。

    需要刻意强调和追求创新的往往是成熟的大企业。它们当中有一些开始设立专职的创新部门或者开展专门的创新项目。

    但这些专门项目很多时候却并没有发生很大效用。因为当你把创新作为一个宏大议题或者战略翻来覆去地谈的时候,很可能你忽略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创新的主体,即员工的创新素质。

    那么,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创新”这个词的词性。

    如果你视“创新”为一个名词,也就是创新的成果,那么它是个成王败寇的商业达尔文主义概念。无论企业需不需要,反正都走在追求效益的不归路上。有了效益,或许一不小心,一个企业就成了创新标兵,被写进各种商业案例。而另一个企业把即便创新口号挂满全公司,可能也还是没有什么建树。

    但如果企业视“创新”为一个形容词,通过前瞻性的人才策略和文化建设,搜罗和培养一群有创新力的团队,先准备好自己的创新土壤,那才是创新真正的分水岭。一个企业一旦具备了创新的DNA,体现在企业效益上的创新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换个角度来说,作为名词的“创新”其实可借鉴性很小。每一种创新成果都是一些独特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很难简单复制到别的商业情境之中。即便借鉴了,也有赖能力很高的团队对之进行再创造。但是作为形容词的“创新”却是很适合学习和推广的人才观和管理观。怎样通过管理和文化建设重新释放人的创造力,准备好创新的土壤,让他们成为持续创新的主体,这比单纯开展创新项目重要多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