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3,是改革创新的一年,也是转型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按照“两通两转两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为农服务,一手抓社有企业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受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2013年,在重庆市社的带领下,各区县供销合作社也各自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在农村改革创新、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和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重点工作上成效斐然。江北区、石柱县、梁平县、开县、巫山县、沙坪坝区等14个区县获得2013年综合业绩考核特等奖。特别是江北区供销合作社连续十一年获此殊荣,石柱县供销合作社也获得了“七连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视察石柱县大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后,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农、诚信、创业、合作”,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精神,将指导着重庆市所有供销合作社人,以扎根“三农”为宗旨,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开辟2014年供销合作事业的崭新局面。
梁平县社:
狠抓效益 亮出特色农业新品牌
2013年,梁平县供销合作社围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把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作为提高服务水平、助农增收的有效方式,在农村流通、社有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全系统实现汇总销售收入12.8亿元,实现利润958万元;农产品经营额5.6亿元,汇总利润总额580万元。
梁平县社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2013年底,全县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4个,累计达到605个,组建养蜂、花椒产业联合社,成功创建全国示范社1个、市级示范社3个。依托社有企业,入股560万元,合作社实现产值2.8亿元,社员分红返利0.65亿元。通过组织引进、创新开发、支持参与、参股示范等手段,梁平县社先后协助大禹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申请了15项国家专利技术;张鸭子卤鸭原料鸭实现本地化养殖;拉土拉合作社成功开创“基地到餐桌”现代农业电商模式;梁平龙滩柚子专业合作社基地建设扩至5000亩,借助淘宝成功开拓电商业务;推广“隆平高科”两系优质水稻,引进新品种13个,种植近万亩;养蜂产业联合社建成基地2000亩。通过以上措施竭力推进梁平县科技农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此外,运用直营、加盟、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梁平县社着力打造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主渠道。目前,全县已建成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农资、农产品经营网点2230个,实现全覆盖。同时,完善电子交易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借助冷链物流库、“淘宝网”销售平台等,全面提升流通网络现代化水平。
梁平县社还以社有企业为依托,恢复重建乡镇商贸供销合作社3个;新合储运公司投入300余万元,扩建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安装“农商通”信息终端机35台,去年被评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百佳农资经销商”。
2014年,梁平县社将积极发展效益农业,配合相关部门重点发展建设梁平柚、畜禽等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产品包装、品牌营销体系建设,努力开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途径,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大足区社:
齐心协力 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
千百年前的工匠付出毕生的精力,在大足铸造起一片活灵活现的石刻林,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古代的大足是嵌在西部的一颗宝石;今天的大足供销人同样在这片热土上抛洒着热血,他们扎根三农、发展大足现代化建设、带动农户致富,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全新的光芒,今天的大足是从山城生出的一块翡翠。
2013年,大足区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合作经济发展、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强化社有资产管理、带动农户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迄今,大足区供销合作社已引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16个,吸收社员股金12.70亿元,吸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11.84万户,农户入合率达57.87%。社有企业硕果累累,共获得市供销合作总社农民合作社“先进示范社”称号15个,绿色食品认证33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认证11个,通过食品加工车间QS论证15个。
社有企业大足玉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珠溪冬菜专业合作社更是前进势头强劲:大足玉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梵玉牌玉峰天香”和“玉峰翠竹”茶叶在2013年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分获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中央专项扶持及项目资金434万元;珠溪冬菜专业合作社依靠便捷的交通和西部最大水利工程玉滩水库,打造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冬菜产业,大力发展冬菜产业,已逐渐成为大足区农户增收的新途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除此之外,大足区供销合作社还以“确保农户产得出来,卖得出去”为宗旨,大力推进“绿优鲜”农产品超市、日用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药品五大连锁经营网络和区镇村三级流通体系的建设,使得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大足区供销合作社还年年举办枇杷节、葡萄节等产销对接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受到各界人士高度评价。
沙坪坝区社:
立足实际 走上社企转型发展新路径
以提高资产收益为核心,拓展经营业务为基础,沙坪坝区供销合作社立足地处城区的实际,加强资产管理,把盘活资产作为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开拓多种经营,壮大社有资产和企业经济实力,努力提高资产收益。
2013年,沙坪坝区社拥有遍布城乡的各类经营网点334个,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21亿元;实现销售总额9.4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924万元,同比增长19.23%;上缴各种税费1206.5万元。
深化企业改革,是沙坪坝供销合作社探索发展新路的重点。通过兼并、重组、解散、股份收购等改革措施,沙坪坝区社系统的企业由2002年改制后的12个减少为7个。区社资产公司净增营业面积5400平方米,2013年减少支出30余万元。通过深化改革,增加了社有资产存量,获得了发展资金,实现了减员增效,为区社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沙坪坝区社还采取兴办新企业、涉足新业务、拓宽连锁经营的方式拓展经营业务。2013年投入资金95万余元,发展鱼塘、鸡场等生态养殖;成立了重庆市好帮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农产品提供一个网上交易平台。同时,区社下属企业投资入股市社小贷公司,购买政府债券和信托产品,开展企业票据贴现等业务,千方百计提高资金收益率。此外,沙坪坝区唯一一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沙坪坝区翌南公司所属的聚原超市,依托街镇,到社区、进高校开设直营店,发展加盟店,建配送中心。2012年在川外校园开设了一家200平方米的超市,2013年校方又将营业面积达 1000平方米的店铺移交超市经营,公司进行了扩容升级,扩大连锁经营的范围。
未来的道路,沙坪坝区社将走联合发展之路,推进流通网络建设,坚持为农服务,鼓励社有企业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壮大为农服务实力。
开县县社:
改革创新 探索服务城乡新手段
2013年,开县供销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发展壮大为主体,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之路。
2013年,开县供销合作社的销售总额达17.8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农产品销售额增长率比同期增长25%,比任务15%多增长10%,再生资源销售额比同期增长151%,比任务12%多增长139%;完成利润1140万元,比计划增长9.7%;现有资产总额457亿万元,同比增长8.4%。
在过去的一年中,开县供销合作社共发展股份合作社37个,建立股份关系5个,建立控股关系1个,恢复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2个,新建农民合作社24个,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个,新建或改扩建配送中心2个。长沙一心柑橘专业合作社获得有机认证1个,超额完成了2013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2013年,开县供销合作社围绕重庆市社“两通两转两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做出的规划,一手抓为农服务,一手抓社企发展,采取能人培育、项目扶持、制度建设、部门联动四项措施,保障了歇马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市场奠基、东部新区拆迁、招商引资、化肥储备、打造绿色品牌、创卫等多项工作顺利实施,实现了土地规模集中42.5万亩,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65亿元,招商引资3.72亿元,新增农资经营网点40个。
此外,开县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在流通方面的优势,全年共新建“绿优鲜”连锁店5个,日用品连锁店8个,新建农资连锁店20个,不仅给市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开县供销合作社也因此受到各界肯定与好评。
巫山县社:
小小魔芋 写出助农增收大文章
近年来,巫山县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魔芋产业,加快商品网络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有企业,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魔芋是巫山县的支柱产业。为支持魔芋产业发展,2013年,巫山县供销合作社争取到县财政产业扶持资金220万元,在官阳、骡坪、官渡、竹贤等15个乡镇建设魔芋种源基地2000亩,并与龙头企业新合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同时,巫山县供销合作社在全县24个乡镇发动合作社种植商品魔芋5万亩,产芋13万吨,产值达3亿元。
为加大魔芋技术培训和服务力度,巫山县供销合作社聘请中国魔芋协会会长为魔芋产业发展顾问,培训技术人员、芋农800余人次,召开大型魔芋技术交流会2次。
为确保魔芋收购,巫山县供销合作社制定了收购保护价,充分让利于芋农。为巩固当地魔芋产业链,巫山县供销合作社还引导当地魔芋加工企业积极更新生产设备,拓展城乡新市场,研发新产品,扩大加工规模,提高魔芋产品附加值。目前,当地龙头企业已具备日加工10吨鲜芋的能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850万元,对当地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重视支柱产业的同时,巫山县供销所还着眼其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基层企业改造升级,带动农户共同富裕。2013年,巫山县供销合作社建立起专业合作社125个、新型股份合作社40个,入股专业社2个,恢复基层社2个,农民入社率达40%。同时,各项销售业绩均直线上涨。当年,系统销售收入达3101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也大幅度增长,成绩喜人。
2014年,巫山县供销合作社将狠抓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社有资产管理、魔芋产业发展等工作,构建农村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江北区社:
向上而盛 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路线图
2013年,江北区供销合作社全面整合系统资源,提升社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水平,加快社有企业和基层社改革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再次荣获重庆市总社综合目标考核特等奖,实现十一连冠。
江北区社围绕中心强化职能,服务城乡转型升级,在2013年实现销售总额7.4亿元、利润总额434万元,各项指标均有所增长。
为了使专业合作社更规范化,江北区供销合作社去年成功新建了2个专业合作社、5个股份合作社和1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中,魏家坝蔬菜股份合作社被评为重庆市第三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同时,江北区翠京元有机农业合作社取得了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国家专利及全市首个晚熟柑橘的有机认证,受到了非洲8国18位食品安全官员的首肯。
强化新网工程建设,服务城乡惠民工程,也是江北区社提升发展的重要举措。江北区农资公司积极做好“淡储旺供”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多年来化肥销售价格长期保持低于周边地区5-10个百分点。同时,区社全方位服务“绿优鲜”社区店惠民工程,实现“农超对接”,既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又让市民得到了实惠。
强化探索创新理念,谋求供销转型发展,是江北区社统筹城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江北区通过积极探索金融领域发展路子、开展专题调研、邀请专家助力,组织工作组为经营困难的企业出谋划策等方式,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
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江北区社将继续高举为农服务的大旗,在金融、民生等领域积极探索适合城市供销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区社实现转型升级,向上而盛。
石柱县社:
多方发力 助推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石柱县供销合作社,狠抓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服务实力不断增强。在2014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考核中连续7年获得特等奖。
2013年,石柱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2个,入社成员5.6万户,入社率45%。同时,恢复和发展基层供销合作社9个、注册新型股份合作社47个,入社成员1505人,入股总额4亿元,其中黄水供销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年销售4000多万元,年利润200多万元。
此外,石柱县社按照市县一体化联合发展战略,整合农资和工副食品行业,成立了重庆市农产品集团石柱有限公司,创新发展全县城乡日用工业品配送销售网络,现有配送仓库4处,大小配送车辆25台,“绿优鲜”超市10个,经营网点650个,经营品种9000多个。这些经营网点不断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让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放心食品,实现年直营商品销售收入1.46亿元。
2013年,石柱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0.3亿元,市场交易额实现13.9 亿元,利润1048万元。农民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5.2亿元,利润2600万元,二次返利780万元。全县供销合作社企业达到31个、建立农资配送中心 1个、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1个、农资网点223个、日用品网点650个、“绿优鲜”超市10个,农资经营网络实现了乡镇配送全覆盖。此外,辣椒、黄连、农资、莼菜等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基地建设、收购价格、风险保障、市场管理“四大机制”,解决了产品卖给谁、农民利益如何保护、风险如何化解、行业如何规范等问题,价格市场导向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下一步,石柱县社将着力打造农产品流通主渠道,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