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前15年是供不应求阶段,做什么都能够赚钱,第二个15年叫基本平衡阶段,就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就越挣钱。但是,现在到了这种光靠规模,光靠人数远远不够。
首先是人的成本大幅度提升,其次是产品的初步过剩,猪肉现在多便宜,最贵的地方12块,成本是13块多,全部养猪都亏,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所以,这样就不单单是规模了,现在到了一个初步过剩阶段,除了移动互联网所带动的新兴的产业和某些服务业、高科技的一些领域,绝大多数都过剩。在这种格局下,我们该怎么办?惟有变革创新。变革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我们做了一个实践,大家最近这一两年做的最多的就是干部年轻化。
在新格局下,显然年老的领导们创新是不够的,他们无法在移动互联网、手机玩法上跟90年代的人一样,而现在市场在年轻人手里,所以必须年轻化。
年龄大一些的这些创业者,或者是这些曾经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这些人退到二线。这样的话,可能在效益上短期看还不一定能看得出,但是三五年以后一定有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处理好老臣。他们为公司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今后还会发挥作用,就是让他们做一些顾问的工作,做一些专项的特派员的工作,传帮带。我觉得把他们安排好,然后再选拔一批,提拔一批,引进一批年轻人,今后企业自然就有活力了。
现在大家都说拥抱互联网,怎么用移动互联网的这种精神来做。移动互联网精神,问题是像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决策者,手机都不怎么用,移动互联网怎么回事搞不懂,教3个月才教会,这时候怎么应对变革?
另外我们一批大概四五十岁的这些同志收入都不错了,房也有了,家也有了,小孩都好了,此时他们的拼力、动力绝对不如年轻人。因为他什么都有了,生活不愁了,而这种人仍然对公司很忠诚,继续作贡献,但他们绝对不会“白加黑”、“5+2”。
年轻人则不一样,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很多人都会奋力拼搏。这些人具备互联网精神,有创新意识。例如,十年前公司收购了一批乳业企业,换了很多从一些优秀的大企业中挖过来的总经理,但是前几年做得都不太好。后来我们下决心,全部都是内部年轻人上,三年过去了,不论是业绩还是企业状态都大变样。
在我看来,这些年轻人有动力,有生命力,有想法,这也就是我变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