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的种植面积也是全球最多,但中国的茶叶种植、管理、加工和拼配技术却不比印度、斯里兰卡以及肯尼亚等国强。
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除中国以外的产茶国大部分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区。英国是近代工业化生产最主要的发源地,工业化的生产理念比较先进,所以在英国殖民时期从中国引进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茶叶就带有明显的工业化烙印,工业化发展是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基础的。二是中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丰富、饮茶历史最长久、茶叶种植最普遍的国家,对茶叶并没有特别的认识,只是把茶叶等同于其他生活用品,都是按照经验来组织生产并在相对熟悉的市场群体进行销售,所以对工业化的技术缺乏有力的驱动因素;三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土地承包权改革开始的,而农村的土地权承包经营带来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土地经营权过度分散,导致规模农业无法进行。没有规模农业作为支撑,农业技术和工业化的农业就没办法进行。
没有工业化的理念,没有先进的制茶技术,中国茶叶就只有停留在农副产品的市场里了,所以,大多数茶叶企业都强调“茶叶和其他行业不同”,其实,不同的就是缺乏工业化的技术和生产经营。除极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半机械化模式在生产茶叶。不管我们茶叶企业承认或不承认,生产技术落后已经成为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采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来组织茶叶的生产与经营,首先要转变固有的特色茶叶的概念,把所有的茶青当原料看待。将来,一部分茶叶企业就是初制茶厂,茶厂的竞争力在生产毛茶的技术能力和规模优势,另一部分将是茶叶深加工或精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不需要组织点多面广的干毛茶生产,他们只需要按照品牌茶叶的配方进行毛茶采购,再组织精细化生产和高效率的品牌销售。还有一部分将是专业化的市场零售企业和专业的茶叶消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能力就是帮助品牌产品进行深度的消费者沟通和服务。只有这样的产业链条进行专业的细分,中国的茶叶将会有更大得发展,否则,就只有按照农副产品的定位来艰难生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是必然的,走技术发展的道路要比走“特色”道路、“稀缺”道路、“概念”道路或“艺术”道路要实在得多,也只有“品牌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中国茶叶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期待中国茶叶的整体技术升级和转型带来中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的繁荣,成为中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亮点行业,明星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