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是指跳过批发环节,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种植地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采购。自2008年12月起,在商务部和农业部的指导下,我国“农超对接”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连锁零售企业已超过800多家,限额以上的超市连锁零售企业基本上实现全覆盖。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6万个,辐射社员100万户,与超市对接的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分布全国各地。“农超对接”成为保障我国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农超对接”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超市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设置较高的门槛,但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有限、达标需付出高额成本;农民合作社不能平等地与超市进行谈判和协调;“农超对接”资金回笼时间长,且超市把物流中发生的货损附加给合作社承担;合作社和超市之间缺少信息沟通的对接平台,超市采购和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呈现双难;由于农产品物流缺乏全局性统一规划,且物流设备不完善造成运价和货损率双高现象,等等。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以上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关键的是他们都培育了一批适应各自国情的农村市场中介经济组织和物流体系。因此,我国在发展“农超对接”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在“农超对接”生产运营及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提升我国“农超对接”等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由于日本和我国农业基本情况相似,人多地少,种植户较分散,所以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功能和作用,对我国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
日本农协管生产又管对接
生产方面,在日本农协的指导下农产品种植从1960年开始就已经实行生鲜果蔬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10年左右的建设,日本果蔬生产就实现了设施化、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这样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又方便了仓储和运输,为后来的“农超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农协对生产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近百年的发展,日本农协已经形成了功能和效率都很高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体系,这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运营方面日本农协其实质就是覆盖全社会的、沟通农户和市场之间联系的农民合作的中介组织。它通过兴办各项服务事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全国统一的超市及大市场联结起来,使“农民不进市场,市场不见农民”对接过程全由农协出面完成,可以说日本农协组织 并连结着日本农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销售的全过程。
基层农协兼顾农产品物流
因为农产品附加值低且易损,所以需要专业农产品物流单位对其进行仓储和运输,而农产品物流投入高回报慢,因此物流企业不愿涉足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领域。而在日本,基层农协需要承担起农产品物流的责任,并组织建设“集配中心”,形成与大型产地、大型批发公司、大型超市相结合的生鲜蔬果销售体系。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物流效率,日本各地农协还建设了一批流通加工、冷冻冷藏等与农产品物流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另外,日本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流通现代化政策,对于流通主体的组织化、合作化建设和经营方式的机械化、规格化进行改革。大力推进物流设施与技术革新活动,大力建设道路、港湾、仓库等物流设施和导入低温流通技术和电子化信息系统、现代包装、管理、保管技术。这些举措使日本农产品物流形成以远距离输送条件为基础的广域流通体系,为全国性的“农超对接”提供了物流条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农产品物流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运输成本和货损依然很高。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日本在诸多方面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