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宝宝军团”来说,想动银行的奶酪并不容易。
央行先是于3月13日暂停了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接着又就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设限政策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并于3月18日通过有明显政策导向的文章发声,释放对余额宝、财付通等实施存款准备金管理信号,还在3月21日勒令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等8大收单公司4月1日起停止收单,最近又终止了货币基金提前取款不罚息的政策红利。
从严监管的思路可见一斑。
当初在“取缔余额宝”的讨论最盛时,曾有专家表示,余额宝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实际上是在打金融监管的擦边球,它和银行是处于一个不公平竞争状态。银行是需要受严格监管的,互联网金融既不受资本金管理,也不受贷存比管理,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
然而事实上,通过大额协议存款模式进入银行体系的余额宝资金并不是银行方面通常意义上的一般性存款,本身也并不具备创造货币的功能,那么应该以什么形式,按哪一条款来要求它缴存准备金,这暴露的恰是监管部门和制度上的缺位。
而这一缺位其实情有可原。截至2014年2月底,余额宝出生还不足9个月,规模已将近5000亿元人民币,当余额宝以亲民形象正在市井中以口口相传的形式飞速成长的时候,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来得及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儿,敏感而具有超前意识的文人学者就开始大谈“余额宝”的危害,并且引进了银行业的广泛支持,监管层的思路和步骤一下子凌乱了,“大棒”频出。
不可否认的是,以“宝宝军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对银行产生了影响,金融生态链正在悄然生变。其鲶鱼效应,在打破垄断、提高银行货币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
而被称为“草根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是最底层的中小微企业和最为普通的百姓民众,也正好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小额融资、小微贷款的金融短板。监管部门如果不遗余力地打压互联网金融,将会扼杀创新、保护守旧,甚至可能损害百姓的利益。
“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这是央行拟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后,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的一句感慨。
对比马云曾经“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如今的感慨之后,包含着几多无奈。
金融创新和监管虽是一对天然存在的矛盾,但创新往往更难,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与其在创新出现伊始就赶紧打压,不如先鼓励创新,给予创新宽松的土壤,待出现风险苗头再叫停也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