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4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工业转向生态农业
——记海城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头人李世鸿
本报驻辽宁记者 任 军

    在2006年的辽宁省海城市,由于效益农业的兴起而吸引了一大批完成资本积累,并寻求新的投资方向的工商业主的目光。同样,拥有两家印染企业的带头人李世鸿也发现,这一政策机遇和市场对优质蔬菜的巨大需求将是发展大势。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资本积累投入到农业中,改行从事设施蔬菜种植。当年,李世鸿注册成立了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海城市中小镇投资6300万元,流转土地2070亩,集中连片建设蔬菜温室72栋,连体式育苗温室5000平方米,简易连体育苗温室1万平方米。

    刚涉足农业的李世鸿并不被周围的亲朋好友看好,都认为他是胡闹。虽然“压力山大”,但李世鸿仍然硬着头皮往下走。公司成立后,虽然连续3年没有盈利,但在他的“瞎折腾”中也保持不亏。之后的市场反馈也让李世鸿看到了一线希望,他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那一刻,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于是,坚定了他的信念,准备大展拳脚。他认为,现代农业就是资本、技术与土地的结合,为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持就成为李世鸿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他一次次去辽宁省农科院,邀请省农科院教授级农艺师、育苗女专家张青为自己的基地给予科技指导。他说:“我可以提供资金、提供服务,但科技方面的事就要绝对依靠、信任专家。我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专家用科技理念支撑农业,再用商业理念经营。”他的这一提法获得了张青的认可,双方达成合作协议,为三星生态农业公司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0年,李世鸿在海城农高区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1806亩,建设了13.5万平方米现代化育苗基地和500平方米组培中心。此时,公司年育苗能力达到了3亿株。2011年,海城农高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后,该公司一方面加大了对海城农高区种苗基地的投入;另一方面果断地将总部转移到海城农高区,将这个国家级高科技农业平台当作企业发展的大舞台,让企业有了新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市场”的运作模式,致力于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合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带领农民一起致富。

    对于李世鸿来说,他一直有个理想,就是不让农民辛苦一年却收入甚少,于是他组建了三星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统一提供种苗、化肥、农药及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农户生产的合格蔬菜由企业按高出市场价格的30%回收,统一品牌和包装上市销售。目前,合作社拥有本地区会员1.6万余户,分布全市各个乡镇;另外6万余户分布在省内各大蔬菜种植区的12个城市60多个县区。公司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辽宁天鸿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统一种子、种苗、农资产品及免费技术服务,确保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很快,这些90%由农民加盟的农资连锁店覆盖了辽宁省20%的设施农业。

    如今的李世鸿确信,有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有科研部门提供的方案,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生产经营经验和对市场的正确把握,三星生态农业会越走越远!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