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稳定市场价格,国家对大豆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如今却深陷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收储价格过低,农民的利益受损,种植意愿降低,大豆的种植面积将萎缩;如果收储价格过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迫使企业控制收储数量,导致农产品滞销。如今,市场已经开始倒逼收储政策进行调整。
日前,记者获悉,2014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为4800元/吨,较去年的临时收储价提高200元/吨。这意味着自2008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年的大豆最低收购价政策将在东北和内蒙古被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所取代,大豆直补政策进入试水起航阶段。
市场倒逼
调整大豆收储政策
国家实施大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我国大豆产业安全。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大豆临时收储政策不但已经不能顺应市场的变化,反而越来越僵化。有业内专家表示,这项保护性政策正在背离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逐渐成为阻碍大豆市场发展的绊脚石。好政策逐渐走了样,使得大豆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民和企业双受伤的不良局面。
黑龙江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坦言,现在国家收储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价格定高或定低都有可能影响豆农或加工企业的利益。“如果收储价高于大豆压榨企业的成本,与进口大豆相比价差更大,大豆压榨企业就无力收购;如果收储价过低,又会影响豆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或将进一步缩减。”
虽然大豆临时收储保护了豆农利益,但同时却无法缩小国内外市场大豆价格的巨大差距,企业被迫向外寻求出路。2013年我国大豆临时收储价为4600元/吨,而美国大豆进口折算到港成本不到4200元/吨,南美豆更是低至4000元/吨左右。巨大的价差直接导致东北地区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基本全部停产,而沿海大型大豆加工企业的原料基本全部依靠从美国和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这使得国产大豆市场开始不断塌方,有价无市,国内大豆种植一片萧条。
临时收储政策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我国的大豆收储政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参考比较效益
制定目标价格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食品学院副书记郭顺堂说,所谓大豆直补或者目标价格补偿机制,更多的是从价格和市场机制上给予国产大豆更多的保护和引导,在保证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将大豆价格的形成更大程度地归还于市场,增强国产大豆的抗击力。目标价格主要目的是形成合理的市场机制,当市场价格过低时补豆农,提高豆农的种植积极性,防止大豆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市场价格过高时补企业,降低我国大豆应用企业的生产成本,满足大豆消费市场的需求,拉动大豆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正常运转。种植者、加工企业都是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市场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目标价格充分考虑了大豆产业链上各方主体的利益。
“每年的大豆收购价格都不断变化,如何定价,是个难题。”郭顺堂说,农民是否种植大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豆能否产出与其他作物相同或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目标价格补贴的结果提高了大豆比较经济效益,那么将会有助于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相反,如果目标价格补贴仍然低于其他作物,那么稳定或防止种植面积下滑就不可能实现。大豆目标价格定在4800元/吨就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
郭顺堂坦言,我国大豆的主要用途是食品工业,建立健全食品工业大豆市场运行体系是稳定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保护生产者和使用者利益的核心,其目的就是在国产大豆市场差异化的前提下提升我国大豆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大豆产业。实行目标价格补偿机制,能够降低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加市场化的国产大豆亦能对国际大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