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历史 石破天惊
一、“金花”诞生的偶然
泾阳茯茶的品质和文化核心是“金花”,“金花”的诞生来自偶然;透过这些偶然,我们会看到茯茶诞生于泾阳的必然,诞生于经济繁荣、民族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背景的必然。
在泾阳这片厚土采访,你会感受到泾阳的历史文化和区位地理因素,如百川归海,共同汇成了“泾阳茯茶”从诞生、发展,到辉煌、繁荣的传奇史。是泾阳诞生了天下茯茶“鼻祖”,是盛世开启了茯茶“金花”家族千年茶脉。
泾阳县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市中部,南靠泾河和渭河,属咸阳市辖县。因中国领土的中心位置位于泾阳被誉为“原点之城”。泾阳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县内郑国渠道遗址以“天然水利博物馆”闻名中外。建于明代的崇文塔是全国最高的砖塔。同时,泾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
泾阳作为茯砖茶的加工制作发源地,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也是历史上唯一的茯茶加工制作基地。
自汉朝张骞出塞打通古丝绸之路开始,泾阳就是川茶、两湖茶销往西北牧区及丝绸之路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茶叶主要是黑毛茶(也叫引茶,清时改为票茶),古时交通不便,茶道主要靠马驮船载。
据考,约在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前后,一泾阳籍茶商船运茶到泾,给茶叶洒水变小包入库;另有说法是茶到码头,卸船时,有一些掉入河水中,捞起运回县城作坊,晾晒渥堆后,打成小包入库,当时不知何故没有及时运走,数月后准备起运时打包检查,发现包中茶叶颜色变黑,叶片上出现许多星状黄色斑点,以为茶叶“霉变”,但用鼻子闻时并无霉味;抓把泡汤尝试时,发现茶汤红浓明亮,汤味不涩而醇厚平顺,喝后舌根有点甜味,气味在松烟香中夹杂着一种茯苓草药香。
当时也不好定论,就按霉变茶运往兰州贱卖掉。第二年,泾阳茶商运茶到兰州,兰州茶商问还有没有去年的那种茶叶?那是什么茶叶?牧民说那个茶叶消食好喝。
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中偶然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极大地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形成了茯茶独特的风味和特殊功效。
从此,华夏大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产业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茶品类——茯茶,并开启了千年茯茶的传奇里程!
1368年,明洪武元年,天下大定,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块茯茶”泾阳茯茶、泾阳茯砖茶在泾阳诞生。从那时算起,泾阳茯茶有户口档案的年龄至今已达646年!
2.“盛世茯茶兴”的历史必然
泾阳位于秦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开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阳,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有一条陕西街,而在号称盐都的四川自贡,有一座驰名的西秦会馆,它们就是当年陕商开拓西南藏区商贸市场留下的遗迹。泾阳茶商就是当年的先行开拓者。
在康定城陕西街中,茶号陕商居其大半,在雅属茶商10余户中,泾阳人的商号6户,且贸易量在雅属62100引中占37500引。其中泾阳苗幼功所开的“义兴号”一户即占11600引,由于有百年良好信用,被当地誉为“边茶第一商”。据史料记述,清中至民国时,泾阳在西南各省及川地商人万余之多。户县当地把在川康藏区常年经商的叫做“炉客”。
陕西商人把泾阳茯砖茶及雅安产的黑砖茶、日用百货及陕西土布输入藏区,又将藏区皮毛、土特产运人内地。或西上拉萨,或南下云南,在西藏、青海玉树及云南丽江设有商号分支机构,进行采买及转运活动。他们的贸易活动主要是以打箭炉为中转地长期定居。再转运售给康区及西藏,每年贩售量占泾阳茯砖茶的一大半,约4000驮(每驮四包,每包60斤)。
坐落于自贡市的西秦会馆创建于乾隆元年(1736)。当时陕西帮虽已雄踞鳌头,但为了加强团结,保持主导地位,遂由巨商张继儒牵头,以“款叙乡情”为名,筹集巨资,在一片沼泽地上奠基创建,历时16年,终于建成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
西秦会馆的大门重檐叠台,多达四层,如鱼跃龙门。门内大院周围,大抱厅与献计楼南北对望;金铺阁与喷鼓阁东西对峙;楼阁之间,回廊相连。后院则为园林式亭台楼阁。各处又配以木雕石刻图案,更见珍奇。因此,该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商贸日趋兴盛,茶叶已经成为“丝绸之路”外贸三大商品之一。
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同时也从茶商号中衍生出了许多专业商户,促进其他商贸流通业的兴盛。泾阳境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商贾云集,一些大商富户争相开设商号、货栈、皮行、钱庄,街市两侧商号、门店林立,手工作坊遍地。《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成为沟通南北货物集散加工转运之枢纽。此时,泾阳境域商家131号。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86家。
据史料载,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已随“丝绸之路”远销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个国家。据卢坤《秦疆治路》记载:“泾阳县观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如:乾益升、鼎裕隆等五六家。南柜乾益升一家请领茶票约是全部的一半之多,每年销茶五六百余票,每封茶官方规定价格为纹银一两七钱左右,每票合计价款银1260余两。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与此同时,一些均以茶起家的富商不但涉足烟、皮、盐、布,还竭力向外地及沿江沿海一带发展。他们有的在三原、西安等地开设钱庄、货栈、商号;有的在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四川、云贵和武汉、西康、江淮流域一带设立庄栈,茯茶贸易空前活跃。
共和国的茶业功臣
1958年,泾阳茯茶的千年传奇史上又开始了一段波澜起伏的南迁史。茯茶南移,茶脉延续,金花在湖南分枝散叶,也成就了今天安化黑茶的辉煌。
对中国茯茶史、安化黑茶史上这段不为人知的“前传”,人们可能还没有认真对它做过详细的研究和历史的评价。但从现实影响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泾阳茯茶南迁所带去的人才、技术,对今天黑茶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以及中国茶产业布局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在工商业改造大环境下,泾阳通过公私合营形式对县内老茶行、茶店进行改造整合,成立了泾阳县人民茯砖茶厂,所产茯茶统一以“红星”牌人民茯茶向外销售。后因在全国推行“大而统”和多快好省的形势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为了降低成本,于1953年下令撤消了泾阳茯砖茶厂,并由西北矿山机械厂研制切茶、筛茶加工机械。以代替原始手工操作,有效解决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1957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专门在咸阳茶厂成立了“茯茶品质实验小组”,重点对茯茶原料的二次发酵及“发花”工艺进行实验、研究,目的是想突破茯茶的“发花”技术难关,增加茯茶的发花量,提高茯茶的品质和口感。
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因咸阳加工茯茶存在二次运输,决定撤销咸阳茯砖茶厂,把茯茶加工制作地转移到湖南省安化县,从此泾阳茯茶的加工制作转入到湖南安化。早在1950年代初,安化就开始金花发花工艺改良,在泾阳茯茶从人才到设备的南移后,才在1960年代初,经过十年改良,达到了泾阳茯茶的“发花”工艺水平。
茯茶复兴 时不我待
斗转星移,今天的泾阳人站在了民族复兴大业的晨曦前,从泾阳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历史需要出发,“泾阳茯茶”产业复兴成为历史的呼声、经济的共鸣、社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