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家还需要我,干多少年都可以。 农民的利益远远大于自己的小利。 我习惯了周六日也天天开门营业,因为农民没有什么周末的概念,不能耽误了大家的事。
“他给我们推荐的农药都很好用,他说的我们都相信。”这是浙江省余姚市江南农庄的一名技术员对胡国森的评价。这份信任,源于胡国森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更源于他的热心与负责。他推荐的标准不光是便宜有效,还必须安全无毒,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被他视为农资供应者的基本职责。
作为余姚市临山镇供销合作社主任,年过六旬的胡国森,已经将自己36年的好年华献给了供销合作事业。去年,他到了退休年龄,当地一家农资公司开出了15万元的年薪聘请他。与此同时,余姚市供销合作社出台了对基层社进行改革的规划。临山镇供销合作社被列为第一个试点,将实现从县社派出机构到完全自主经营的试水,市社领导不约而同地想到他。“他对供销社有感情,在农民中有口碑,作改革试点我们一下就想到他。”余姚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诸建立如是说。
胡国森再一次选择了供销合作社,这已经是他36年的职业生涯中第3次在供销合作社与别的岗位之间选择。曾经他也可以选择脱离农业,去相对轻松的部门。他被返聘为临山供销合作社主任,这一次是兼职不兼薪。然而他比以前更忙、干得更起劲了。他的手机跟家里的固定电话绑定在一起,确保24小时开机,不管打哪个,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主要是怕有时候我去开会,有人要农资,误了事。”胡国森说。
赔钱做生意
保障临山镇及周围黄家埠镇的农资供应是临山供销合作社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位于临山供销合作社的农资销售中心,胡国森忙碌的身影每天准时出现。“大家都以为这是他自己的店呢,厂家送来化肥、农药都是胡主任自己卸货,从这里送出去的每一批货也是他自己装车。”店里的会计这样说,“我劝他花200块钱找个人帮忙装卸一下,他都舍不得。”60多岁的人,胡国森干起活来一点不惜力。难怪周围的人会认为这是他自己承包的农资店。事实上,这是一家农资公司与临山供销合作社合作开的分公司。雇人装卸货完全符合公司规定,公司也有法定周末,但是这些福利在这里没有被执行。“我周六日也天天开门,习惯了。”胡国森说,因为农民没有周末概念,不能耽误了大家的事。
不光周末不歇业,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他都在工作。葡萄产业是临山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农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膜生产厂家只负责生产标准规格的农膜。但是农民的地块不都是标准的地块。如果使用标准农膜,会增加成本;要是让厂家专门生产符合自己地块规格的,数量太少,厂家要多收费,成本反而更高。“你们能不能根据地块的大小生产农膜呀?”去年,一个农户向胡国森说道。这不经意的话,被他记在了心里。他开始跑厂家沟通,他要求根据地块量身定制不同规格的农膜,而且不能加价。厂家哪能轻易答应他的这个要求。在他的反复沟通后,出于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厂家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延后生产,等标准农膜的生产全部完成之后,才能进行这批定制农膜生产。老胡答应了,这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他开始挨家挨户的丈量地块、记录数据。等到腊月廿四第一批农膜到店后,老胡又挨家通知预约的农户取货,一直忙到灯火通明的夜晚。
接下来的几天里,天天有到货,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胡国森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回到家。
大年初一,老胡一大早起来又要去店里开门,老伴劝他歇一歇,他说习惯了,坐不住。“我知道过年期间,家里的劳力都回来了,很多家庭会趁大家都在的时候一起帮忙搭农膜,所以一定会有农资需求的。”果不其然,从初一开门,老胡就没有闲下来过。整个正月里,他天天一身工作服从早忙到晚,没有穿一天新衣服。最后一算账,这批农膜不仅没有涨价,反而比平时还降了。原来是他自己因为丈量土地的误差,搭进去一笔钱。“我都看不下去了,说老胡,你不能这样,辛苦半天还赔钱。他自己却笑笑说,没关系,没关系,也没多少钱。”诸建立难掩对他的敬意。
农民贴心人
36年前,从部队回来的胡国森被分到临山镇社。在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年代,为了确保当地的农资供应,胡国森四处寻找有指标的厂家。在那个交通还不方便的年代,需要一天一夜的路途奔波、辗转换乘,才能到厂家所在地;需要跟厂家软磨硬泡,才能签订供销协议。但是协议的签订并不代表能及时拿货,每到“春耕”、“双夏”等农资需求旺季来临之前,胡国森就要出差去催货和发货。在化肥厂附近的小旅馆,他经常一住就是一个月,连儿子出生都没能赶回去。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当地农业生产一天也没有因农资短缺而耽误。
市场经济多年后,不用再为找货源东奔西跑了,但农资市场又出现了新问题。五花八门的农资产品让农民无所适从,化肥、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颗粒无收、剧毒农药带来的后续危害,老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实现了从农资供应向庄稼医生的角色转换,通过自学取得了宁波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庄稼医生”中级职称。从此,宣传科学种植、安全生产,为农作物把脉开方成为他“额外”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他的“妙方”拯救下,临山镇临海村村民沈海潮因为用药浓度超标差点绝收的葡萄重返葱茏;当地数千亩丰收在即却突遭冰雹的葡萄,化险为夷,最终硕果累累。
多年奔波在乡间,老胡对这片沃野充满深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更是饱含深情。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民种植棉花收入比较低,如果改种毛豆、榨菜每亩地可以多收入500—700元。于是他向当地的镇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农民增收了,他的农资销售却因此受到了影响。有人笑话他“也不知道图什么”,他却一笑而过:“农民的利益远远大于自己的小利。”
61岁,老胡到了含饴弄孙、安享清静的年纪,可是他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基层社主任,胡国森除了保障农资、做好庄稼医生外,还组织农民组建合作社、找市场、跑销路,任何一项工作他都很卖力。他说:“只要大家还需要我,干多少年都可以。”
人物档案
胡国森,浙江省余姚市临山供销合作社主任,36年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工作经历。 没有经天纬地的功绩,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和坚持,有的是对这份平凡而琐碎工作的倾心付出。作农民的贴心人,他倾听农民的需求,尽心尽力为农民服务。他放弃了利益、假期,不计得失、不辞辛劳,一干就是一辈子。